|
10月15日,市政协召开九届四十三次主席会议,通报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围绕“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专题协商。市政协主席郭建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市长尹卫民到会听取意见并讲话。 会议上,民盟盟员、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丁青芝,民盟盟员、腾翔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阳作交流发言。 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提升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质效 丁青芝
近年来驻镇高校与本地企业已初步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注入了科技动能。但同时,在调研中也发现不能回避的现实短板。一是合作领域不均衡,服务链条不完整;二是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供需对接不精准;三是协同平台支撑不足,资源整合能力有限。 为此,对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提出如下建议: 聚焦全链条需求,构建差异化合作体系 围绕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生态等环节,推动驻镇高校形成差异化科研布局。江苏大学可依托农业工程优势,拓展智能装备与数字农业融合应用,联合农机企业、种植合作社打造“智慧农场整体解决方案”,实现无人驾驶装备、精准感知技术与5G智慧大棚等场景深度融合。同时,基于食品无损检测、物理加工与智能制造等成果,为草莓、葡萄等特色农产品提供高效高附加值加工支持,助力恒顺、健力宝等本土食品企业数字化升级,赋能远森医药、江大源生态等大健康企业拓展市场,为江苏润果农业、丁庄葡萄等提供精深加工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大学应以蚕桑种质资源库为核心,延伸开展产业链技术服务,联合企业开发蚕桑特色加工技术,构建“种质资源—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全链条服务体系。两校可跨学科联合攻关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共性难题,补齐服务短板。 健全转化机制,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一是推动产业科技协同发展。强化农业产业与科技高效融合,政府牵头建立农企与高校常态化沟通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加快落地转化与产业化进程。 二是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农户“四位一体”的推广体系,实现从种植养殖到农副产品高值化加工的全链条覆盖,推动优良种源、先进技术和高效装备转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 三是完善对接机制。推广“三诊模式”与技术经理人制度,由政府牵头建立“镇江农业科技需求数据库”,定期“初诊”,收集企业、合作社技术痛点,组织高校专家“巡诊”一线、“会诊”难题。常态化开展农业专场产学研对接会,推动技术需求与科研成果精准匹配。 四是强化市场导向。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组织模式,鼓励高校围绕企业急需技术开展定向攻关。将成果转化成效纳入高校科研评价与企业补贴申领体系,对经市场检验的实用技术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搭建协同平台,强化资源整合支撑 一是建设综合性服务平台。由政府、高校、龙头企业共同出资组建“镇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整合江苏大学的装备技术、江苏科技大学的种质资源、企业的生产场景与市场渠道,提供技术研发、中试孵化、人才培训、标准制定等一体化服务。 二是优化政策与资金支持。提高产学研合作补贴的精准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项目予以倾斜,适当提高补贴比例,覆盖更多中小农业服务企业。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支持校企共建中试基地,降低成果落地风险。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强县、强镇、强村。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攻关。聚焦高附加值作物育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方向,加大科研投入。组织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业云”平台功能,持续推进种业创新与数字化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广泛应用。 培育专业人才,夯实服务能力基础 一是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力度。推动驻镇高校与镇江企业共建“农业科技服务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开设智能农业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数字化管控、数字农业运营等课程,采用“课堂+实训”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教师、研究生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将实践经历纳入职称评定与学业考核。同时为企业技术人员提供高校研修机会,形成“人才共育、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通过企业冠名班开展“订单式”培养,留住更多实用人才。 二是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技术经理人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关键。应培育壮大专业化农业科技技术经理人队伍,提升其创新意识与业务水平。鼓励设立专门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促进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间的技术转让与联合研发,拓宽转化渠道,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工作体系。
引导企业从服务到赋能转变 推动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 徐阳
目前,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正稳步推进,但企业真正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均不足,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一是服务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够匹配,二是资源分配存在不均衡风险。三是社会效益与市场动力不够协同。 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强化“三大重视”,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技术创新 一是重视智能装备普及。鼓励企业围绕农业需求,持续研发和优化先进的工业技术装备,推动高效、智能的作业工具在农业中落地。比如,扩大传感器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范围,并完善配套技术支持。推动传感器、无人机、节水灌溉等装备在田间管理、作物监测等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二是重视农业AI赋能。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专项训练与场景应用,提升其在市场分析、产量调控、种植方案生成和风险预警等方面的精准度,为农业生产提供更科学的决策支持。 三是重视数字平台搭建。积极降低数字技术使用门槛,开发操作简便、功能实用的轻量化APP应用,扩大服务覆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帮助小农户低成本接入现代化服务体系。 落实“三大注重”,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共赢 立足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引导企业从“单点服务”转向“生态共建”,提升服务的覆盖面和协同性。 一是注重有效联结。引导企业摒弃单打独斗思维,主动加强与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及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支持企业与合作社、村集体及家庭农场加强合作,形成“企业+主体+农户”的服务网络。 二是注重资源共享。支持企业依托其在市场、资金、技术和服务规模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多元合作模式,推动主体间资源互补、共赢发展。推动企业在技术、市场、设施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向中小主体开放。 三是注重典型引路。建议定期认定一批群众认可、模式先进、成效显著的“优秀农业服务企业”,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为不断规范与提升。 聚焦“三大增强”,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质量 要引导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拓展发展格局。 一是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鼓励企业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如协助政府制定相关产品规范、更加重视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针对“小农户”开发普惠性产品和服务等。 二是增强企业的发展视野。支持企业发挥资金、机制与执行力的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种源、先进技术装备和成熟的农场管理模式,同时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推动本地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三是增强企业的服务积极性。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金融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适度降低企业参与公益性服务项目的门槛,充分激发企业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责任编辑:zjm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