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思想建设 > 盟史资料 > 镇江盟讯 >

镇江盟讯2012年第三期

时间:2012-12-24 21:04 来源:未知  作者:zjmm  点击:


                

本期要目  2012年第3期(总第111期)
 
盟务要闻                                          
  民盟镇江市委深入开展学习中共十八大会议精神活动
  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集体学习中共十八大精神和统战理论
  民盟丹阳六中支部组织盟员学习十八大报告
盟务动态
  镇江市民盟举办第三届教育论坛
  民盟镇江市委召开盟务宣传信息工作会议
民盟江苏省委“第三届教育发展论坛”镇江盟员论文集萃
  教育现代化之定义与内涵探究 
  加速教育转型升级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为率先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对标找差,强化落实  强势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人的现代化
   教育观念现代化之我见
镇江民盟第三届教育论坛论文选编
   促进丹阳学前教育优质普惠特色发展
   幼儿园教育质量成因、问题及对策
   加强学前教育管理之探索
   丹阳市学前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早教乱生相之我见
   学前教育中的家园共育探讨
   警惕学龄前儿童的“过度教育”问题
   关于镇江市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盟务宣传信息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文稿
   民盟江苏大学六支部宣传信息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多管齐下抓宣传   发挥效应展形象
   民盟镇江高职支部宣传工作总结
 
                                                                                                         
 
主        编:民盟镇江市委员会宣传处          责任编辑:任一鸣   张苏明
邮编、电话:212050  84421556                      镇内刊第017号
地       址:镇江市南徐大道68号行政中心6号楼5楼                    
E — mail :renyiming2000@163.com             xtalje@126.com            
镇江民盟网址:http://www.zjmm.gov.cn
                                                                                                         
 
盟务要闻
民盟镇江市委深入开展学习中共十八大会议精神活动
   11月8日,民盟镇江市委机关干部与市各民主党派机关工作人员一道,收看了中共十八大开幕式,收看后,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民盟作为参加党要在中共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发展总目标,立足各自本职工作,多做调查、多搞研究,积极建言献策;要不断开拓创新,努力进取,要进一步提高政治把握能力、组织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成员政治素质,争取在加强自身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效,为镇江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党的十八大开幕式和闭幕之后,民盟镇江市委宣传处分别向民盟江苏省委、镇江市委统战部上报了四篇学习心得。
   11月26日,民盟镇江市委机关全体办公人员专门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了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驻会副主委任一鸣同志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学习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的通知 》。大家还共同学习了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的文章,机关同志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坚定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的决心。
 
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集体学习中共十八大精神和统战理论
 
   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于12月2日(周日)下午召开了三届三次全委会议,参加会议的委员会成员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中共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领会中共十八大报告的主题,领略中共十八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目标和新举措,共同畅谈了中共十八大报告所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同时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通过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提高民盟委员会成员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觉性。参加学习的委员们深刻地感受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纷纷表示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压力感,为实现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的贡献。
全委会议还回顾了本学期以来委员会、各支部和退工委所做的工作,安排布置了本学期结束前委员会、各支部和退工委的具体工作,要求各盟支部立足本职工作,学习中共十八大精神和统战理论,提高理论修养,增强参政议政能力,积极开展盟务活动。会议由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主委李伯全教授主持。
                                 ——民盟江大委员会供稿
                                          
民盟丹阳六中支部组织盟员学习十八大报告
11月 14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民盟丹阳六中支部组织支部成员集中收看了会议闭幕盛况,并组织全体盟员聚集一堂,对党的十八大报告进行了深化学习,丹阳市人大副主任刘云珍同志和丹阳市委统战部领导特邀参加了这次学习活动。在学习中,丹阳九中谢春华校长作了总结性发言,她表示,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数十载的亲密友党,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为多党合作事业和国家的科学发展贡献力量;作为教育战线的民盟成员,更应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宋爱娟)
 
盟务动态
 
镇江市民盟举办第三届教育论坛
    2012年11月16日下午,市民盟假座省镇中南泠馆报告厅围绕“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举办了第三届教育论坛。镇江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国俊在会上首先就本市学前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用大量数据和事实以PPT的形式作了精彩的演讲,他用生动的视频和鲜活的数据向与会代表描摹了镇江市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之后来自镇江民盟各支部的代表和市教研室幼教教研员等先后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给与会者很多思考和启迪。随后八位发言人就如何更进一步关注学前教育事业、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等均以PPT文稿作了发言。
中共镇江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徐礼宾、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国俊、市政协教卫文体委员会副主任陈青,市民盟原主委滕子明、副主委佘其瑞、李鼎如、任一鸣、王瑞楠,省镇中校长徐杰,市统战部党派处长邵学军;市民盟部分常委、市委委员、专委会负责人、基层盟组织负责人、各界别盟员代表,润州区部分幼儿园教师近百人参加了该活动。
                                           (市民盟  张苏明)
民盟镇江市委召开盟务宣传信息工作会议
    为进一步加大盟务宣传信息工作力度,提高盟务宣传信息工作水平,推动盟的宣传信息工作规范化建设,民盟镇江市委于11月30日下午假座江科大附中召开了盟务宣传工作会议。
民盟江苏省委调研处处长章卫平赴镇就如何写好政协提案、建议、社情民意、统战信息内容及投送要点等以PPT的形式作了极为精练和实用的辅导;接着,民盟江大委员会六支部、丹阳委员会、镇江高职支部代表结合会议议题,围绕如何处理好本职工作和盟务宣传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盟务宣传信息工作方面的特色和亮点作了交流发言;会议还就征集广大盟员学习领会中共十八大文件精神文稿、落实完成今年工作计划中“一支部一调研、一盟员一建议”的工作任务、各个基层盟组织全年投送稿件数、以及民盟基层宣传委员工作职责等作了说明和通报;最后,市民盟副主委任一鸣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宣传委员作用提出建议和要求,并明确了今年各基层盟组织“一支部一调研、一盟员一建议”交稿时间为12月20日。会议由民盟镇江市委宣传处处长张苏明主持,盟务宣传信息工作会议于当日结束。
                                    (市民盟   张苏明)
 
民盟江苏省委“第三届教育发展论坛”镇江盟员论文集萃
编者按:民盟江苏省委于10月13日在宁举行“第三届江苏教育发展论坛--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途径”,来自全省各地级市、省盟专委会盟员论文作者约60多人参加了论坛, 副省长、民盟江苏省委主委曹卫星出席论坛并作重要讲话;此次论坛旨在为江苏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出谋划策,为江苏教育发展提出路线图和系列指标体系。    
     镇江民盟盟员李新朝(江苏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盟员陈桢康(润州区教育局副局长)、盟员谢春华(丹阳市第九中学校长)、盟员贺荣夫(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盟员朱晓华(丹阳三中副校长)出席论坛并提交论文,市民盟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孙晓娟亦列席论坛;现将出席省盟论坛盟员所提交之论文汇编如下:
 
 
************************************************
教育现代化之定义与内涵探究
 
江苏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李新朝
 
内容摘要:本文先从中国教育现代化演进的线索基础上,梳理中国教育从“教育救国”到“科教兴国”的历史脉络:传统教育超越、教育西化、教育中国化和教育现代化。接着,归纳整理教育现代化的定义和内涵,探讨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区域教育现代化之间的联系。最后说明,只有处理好这几对关系才能掌握教育现代化的精髓。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区域教育现代化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就是教育现代化的演进史。进入21世纪以来, 针对教育现代化研究从未间断,但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定义和内涵、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国际化还有待进一步厘清与统一。
 
 一、教育现代化的演进
1932年, 陈序经首次正式使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概念。“我们的见解是: 全部的中国文化是要彻底的现代化的, 而尤其是全部的教育, 是要现代化, 而且要彻底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固是要如此, 普通教育也是要如此。低级教育固是要如此, 高等教育也是要如此。城市教育固是要如此, 农村教育也是要如此。惟有现代化的教育, 才能叫做活的教育。惟有现代化的教育,才能叫做生的教育。惟有现代化的教育, 才能叫做新的教育。中国人而不要新生活的教育, 也算罢了,要是要了, 那么只有赶紧的, 认真的, 彻底的现代化” [1]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开始于80年代之后,最早由顾明远教授率先提出并主持了“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等重大课题研究[2],引发中国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积极探讨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意识萌芽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形成的“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潮。张之洞是“教育救国”思想的最早鼓吹者。他提出了“广开学堂”的教育救国的根本见解,指出:“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 [3]在近现代史上,无论是洋务教育、维新教育还是新文化教育都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教育模式为参照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演进无法遵循教育内在的发展逻辑与连续性, 而表现为与政治的同步性。新民主主义将教育作为民族和大众的教育, 这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现代化由此步入了自立性和总体性建设的阶段,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 这一阶段所经历的曲折、动荡与教训也是惨痛的, 对中国稚嫩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来说, 几乎是一种灾难。1979年国家在全面恢复教育秩序之后, 开始了新的开放式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应该说,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是从这时开始的。” [4]
1983年9月, 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我国首次以党的历史文献的形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2010年7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强调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当代中国教育现代化涉及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结构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以及师资队伍的现代化等方面。实现了向现代化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从阶段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 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系统工程教育的转变等等。总之,研究教育现代化定义和内涵的过程就是追求教育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嬗变过程。
 
二、教育现代化定义和内涵
现代化的理论涵义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教育现代化是现代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现代化的共同属性, 同时又有其自身的属性。它是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教育变动过程, 是一个对传统教育瓦解、扬弃、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 也就是为使教育适应整个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面向未来整合、重建教育的过程。
教育现代化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是一代又一代人追求的目标。教育现代化必须要综合创新,突出中国教育特色。教育现代化, 从时间维度讲,它是指从与传统的封闭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教育向现代的开放的工业社会以及信息社会相适应转化的过程; 从价值维度讲, 它是指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新时代精神和特征。它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 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现实转化, 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和全面进步的过程。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指向性的发展过程,包括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利用和改造,进行创造性转化而使之适应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要以社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为动力,以社会文化的全部最新成就充实和丰富教育各个层面,使教育自身具备适应和促进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能动力量。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需要,因而现代化教育这一目标,其本身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5]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整体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导性战略基础。教育现代化,核心是现代化。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目标或一个由各种数据组成的体系,而是一种动态的改革过程。教育现代化作为一种教育发展战略, 它是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的现代化, 是随工业化而出现的,是动态的实践发展过程,呈现出超越传统教育、教育西化、教育中国化和教育现代化这样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
总之,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首先, 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教育现代化的实质, 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束缚, 建立超越性的教育机制, 使教育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传统教育泛指历史延续下来的整个教育系统。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归属于农业型的文化系统。它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到了近代, 中国的传统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下,还受到欧洲赫尔巴特、美国的杜威、前苏联以凯洛夫为代表的教育流派的影响, 成为一个由多种因素而成的结合体。随着我国社会由农业型为主的自然经济向以科技为先导、工业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 传统教育的弊端日益暴露,传统教育必须改革, 必须转型, 教育必须走向现代化, 可以说, 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造与更新, 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与扬弃。而教育现代化又是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进行的, 必须受到传统文化积淀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其次, 教育现代化具有整体性。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整体的现代化, 是内容丰富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现代化。现代化不仅仅是先进的办学条件和设备。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整体的变革运动,它的实施方向与内容涉及诸多因素。从教育内部看, 包括教育观念和思想的现代化、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办学条件和设备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学校管理的现代化等: 从教育外部看, 包括科学的教育决策和发展战略、优化教育投入机制、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与社会系统中其它方面的协调、均衡等。[6]
教育现代化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公平性、终身性、普及性、国际性和生产性。教育现代化21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国际性,如何处理好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在当下也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三、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教育国际化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7]
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不仅是世界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提。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区域化发展,使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也为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和必然性。[8]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然要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同时也要考虑我国的文化传统, 也即面临民族化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矛盾。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在学习先进国家的基础上,而且要进一步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国际化,但是在学习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国家的民族性和国情需要。总之,教育现代化就是古今中外融合基础上的创新。 [9] 教育现代化在当下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教育国际化。
 
 四、区域教育现代化
无论怎么表述教育现代化的定义和内涵,教育现代化总有其共性或普遍性,但是教育现代化对于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实施模式,这就是教育现代化的个性或特殊性。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正是关注这一类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区域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整体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个组成部分和缩影。
国家教育现代化, 或称区域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按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现代化问题, 特别是注重于某一落后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赶上先进水平的问题, 因此,国家教育现代化主要指落后国家或地区, 如何变革教育实现现代化, 重点解决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问题。
教育现代化具有区域性的特征把握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特点建构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策略,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行实践。无论对于发达地区还是其他区域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10]
处理好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与区域教育现代化这几对关系就基本理清了教育现代化的精髓。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保证扩大教育规模,为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加强学习, 转变观念, 是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建设现代基础教学体系, 以适应现代教育、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加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健全现代化教育设施和办学条件,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保证;培育现代化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序经. 教育的中国化和现代化[A]. 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M]. 北京: 部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2]. 顾明远.《教育文化传统与变革》, 《中国社会科学》, 全国教育科学八五、九五规划课题表, 顾明远: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等
[3]. 张之洞.张文襄公奏稿卷24[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20
[4]. 邬志辉.中国百年教育现代化演进的线索与命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4): 49
[5]. 何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5(5):683-687
[6]. 洪韩.试论教育现代化[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5-8
[7]. 冯增俊. 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J]. 教育研究1999(3):12-19
[8]. 王兆祥.中国教育现代化思想的历史演进与思考[J]. 理论与现代化2006(5):108-110
[9]. 李海云.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国际化及其关系[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03-205
[10].朱文学.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特征与区域先行[J]. 江苏教育研究.2011(5):3-6
 
 ******************************************************
 
加速教育转型升级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为率先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副局长  陈桢康
     2007年以来,润州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奋发作为,区域教育发展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新跨越。2009年,以16项指标全A高分一举跃上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平台。
一、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1.办学条件全面领先。仅仅三年时间,润州区委、区政府就累计投入近8亿元,倾力打造70余大项教育现代化工程,学校总数由23所精减至18所,新增教育用地310.32亩,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4.41万平方米,近一半的学校建成室内体育场馆。所有教育装备均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农村学校生均教学设备值超城区600余元。教育信息化装备高度均衡、应用水平全面领先,生机比为6:1,师机比为1:1.1,班级数与多媒体装备比为1:1.14。全区所有学校都焕然一新,原来相对偏远、薄弱的韦岗小学、蒋乔小学、金山小学等农村学校均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亮点,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基地”称号。
2.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对照国家中长期《纲要》目标要求,主要指标提前10年达标;连续3年在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其中2009年度以96分的高分名列江苏省第一;润州教育网在“全国首届教育门户网站测评”中获“县级五十佳网站”第一名,在“省教育门户网站测评”中获“十佳网站”县区级第一名;2011年,市政府教育督导考核、省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市级核查均名列大市第一;全区市级骨干教师数量翻了一番,市级学科带头人数量翻了两番,占比由全市排名最后到名列第一;小学、初中办学质量全市领先,2012年,市小学生综合素质检测名列全市第一;中考连续6年位居全市第一。2011年,在全区社会事业行风评议中名列第一,全区人大效能测评中名列全区区级机关第三。
3.创新举措影响广泛。一是全国首创“集中采购、定点加工、统一配送、分校烹饪”的“润州学校食堂管理模式”,受到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以及省市相关部门高度关注,已在全省推广。二是全国首创“民办幼儿园园长实施公办委派制”创新做法,相继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人民网”等媒体刊播。三是首创“片区合作、捆绑考核”义务教育管理模式,引起《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关注并采访,市政府专门编发《专报》在全市范围内加以推广,并获市领导批示。四是积极探索培育和检测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等基本素质提出了详细、贴近学生实际的要求。建立“润州区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网”,该专题网页获高度关注,已成为市政府、省政府门户网站的专栏。五是建成“全国首家道德童谣体验馆”和“全国首家红领巾娃娃党校”,更好地拓展了德育和爱党教育的舞台和空间,吸引全国各大媒体关注并报道。
4.教育结构协调均衡。一是学前教育优质健康发展,近年累计投入1.1亿元,新增幼儿园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拥有幼儿园26所,公办园占比达50%;3-6岁幼儿毛入园率达104.4%。省优质园17所,市优质园2所,省(市)优质园率达73%。获“省幼儿教育先进区”称号。二是职业教育优质创新发展,辖区内信息中等专业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全面达到省内一流水平,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全市唯一一所中央财政重点扶持的骨干学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与省内外几十家企业建立校外专业实训基地,毕业生双证率达99%,就业率达98%,其中80%实现高位就业。同时,该校还成为镇江市首批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定点学校之一,三年来,累计培训达157人。先后获得省“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市“科技拥军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三是社区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区教育局投资近30万元建成“润州区终身学习网”,为居民提供利用数字化环境、资源及方式进行终身学习的大平台。社区培训学院、各市民(村民)学校每年开展公益性培训项目70多种,受益群众每年达10万人次,其中近4000人通过转岗培训重新就业,近2000人通过农业新技术培训走上了致富道路,7000多人通过岗位技术培训成为业务骨干。
二、对标找差,创先争优,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教育新发展
下一阶段,润州区将立足新起点,对照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指标和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办学标准,就特教辅读班级或教学点缺乏、教育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性缺编依然存在等问题,进一步加快节奏,加大力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举全局之力高水平创成省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十二五”期间,润州区的发展目标是:力争用3-5年的时间,率先建成“高位优质均衡、人民群众满意”的全国一流教育现代化强区。到2015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市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建成江苏省素质教育典范区,率先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学校基础设施、教育技术装备、教育信息化程度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85%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优质幼儿园标准,90%以上的学校达到省优标准,所有学校装备达到省定一类标准,全面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全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普遍开展,3~6岁儿童毛入园率达到100%以上。适龄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公平而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和均等化,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着力构建“专家引领、片区合作、自我研修、研训一体”的教师研修模式。各级各类教育公共服务能力、人才支持能力、知识贡献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高品质的国民教育体系。 
通过上述努力,力争实现“三个跨越”:
1.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新跨越。瞄准更高标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在镇江市率先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2015年,全区90%的幼儿园建成“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小学、初中全部建成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学校,市信息中等专业学校建成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2.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跨越。认真贯彻落实城乡学校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人民群众一样满意的 “六个一样”。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一体化,积极实施城乡学校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管理质量的“四个同步”,实现城乡教育发展的高位均衡。
3.教育区域特色化实现新跨越。全力打造素质教育改革发展先导区。着力构建“以区域合作,利益共享”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深化教学改革,加快高效课堂模式和精品课程建设;优化“阳光体育”活动,建成润州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心和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全面实施“精致发展,特色兴校”战略,争取在2-3年内形成“一校一特色”的局面。全力打造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示范区、进城务工子女享受“同城待遇”的模范区。
 
               *******************************************************
 
              对标找差,强化落实  强势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
             丹阳市民盟副主委、丹阳市第九中学校长谢春华    
      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教育现代化是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江苏省历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1996年,在全国各省区中率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省财政累计投入100多亿元,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工程项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省政府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列为考核验收的核心指标。2010年,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目前,我省各地区正积极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我们要以创建为突破口,对照标准,寻找现代化发展的差距和不足,努力创发展态势之优、争发展方式之优,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2012年初,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了《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清晰地谋划未来10年我省建设基本现代化的时间表和线路图,其中涉及到教育现代化问题。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内涵,顾明远教授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转化为现代教育的过程。教育现代化内容很广泛,教育现代化包含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学设施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等等,其中教育观念也就是教育思想现代化是关键,是灵魂,因为教育现代化是靠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去贯彻执行的,最根本的就是人的现代化。
二、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以来的成果。
因为坚持率先发展,江苏建立健全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省已经有77个县(市、区)通过了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因为坚持内涵发展,江苏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优质教育”,注重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形成了办学特色;因为坚持创新发展,2010年,江苏省政府明确了13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涉及48个县(市、区),积极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建立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具体表现在:
一是大幅提高了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逐年提高;二是全面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实施“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项配套”等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全省77个县(市、区)通过了江苏省基本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区)的评估验收;三是努力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2011年春学期开始,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作业本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四是建立健全了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全省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得到实施。
三、江苏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当前,江苏义务教育正处于从初步均衡向优质均衡跨越的新阶段。结合江苏教育面临的形势,我们对照先进省份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日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育财政投入还需加大。
教育投入仍有缺口,部分地区、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多年来教育投入一直是问题多多,责任主体不明晰,政府行为还不到位,开源渠道不畅通,运行机制不稳定,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公共教育财政体系。
2.教育发展中的不均衡现象。
伴随着苏南城乡一体化进程,部分县(市)教育发展、管理水平、教育质量,明显好于部分城区,外来流动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他们的子女开始在城市学校就读,由此产生了学生入学难、择校、班容量较大等问题。
3.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区域发展的差异,直接表现在城乡发展的差异上。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间的差异,实质上是苏南农村、苏中农村、苏北农村之间的差异,而县区以上的教育差异并不明显。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有的地区教师省标工资无法足额发放,收入明显不如发经济达地区,导致流失严重,农村初中生辍学率较高,只有农村教育现代化了,整个教育就现代化了。
4.教师队伍结构矛盾较突出。
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在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知识和深化教改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数量还偏少,学科结构还不合理,有的地区部分学科教师过剩,但也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
5.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难度较大。
近年来,社会虽然普遍接受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在实践中,追求升学仍然是人们在社会现实和利益追求驱动下主要的教育价值导向,一些地方没有能够真正按照教育规律管理学校,还过于强调升学率,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倾向仍然广泛存在,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困难较大。
四、江苏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我省率先提出了“优质均衡”的目标:到2015年年底,76个县(市、区)将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0年前,全省所有县(市、区)将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省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目标,而且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为此,结合我省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要按照“立足实际、以创促建、彰显特色”的思路,坚持“对标找差、创先争优”的原则,强化落实,优化管理,提升内涵,有力促进江苏教育高位、均衡、科学、健康发展,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
(一)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的现代化问题,焦点是学生现代素质的养成,这要依赖于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我们要以学生为主要对象,重视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成员在内的人的现代素质养成过程,在满足学生“有学生、上好学”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想上学”的目标,在覆盖范围上,由“义务教育”拓展到“基础教育和区域教育”,突出对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薄弱环节的重点关注,要重点解决“控制择校比例、扩大专任教师和骨干教师流动幅度、更新教育装备”等难点问题,学前教育要着力于改进“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布局、取缔非法私办园、增加公办教师比例”等薄弱环节。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构建优质教育体系是现代化发展中动态地实现教育高位均衡的重要选择,在保证教育“底线”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优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促进教育发展,不断提高教育均衡的水平。我们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必须向弱势群体和弱势人口倾斜。对于优质学校,鼓励他们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谋求发展,对于普通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要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通过专项基金和转移支付等方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面广量大的农村教育倾斜,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推动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寻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教育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切实保障公众的教育机会均等。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加强学校各项管理。
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是一所学校立足社会的根基,也是社会衡量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重要尺度。面对新的形势,要从新的视角研究学校管理,促进管理的优化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强校长队伍建设,规范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培训,要在选好人、用好人上下功夫,把真正有能力、有干劲、讲奉献的青年骨干放在领导岗位上。二是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要充分发扬民主,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从教师实际出发,关心教师,努力建立张弛有度的工作秩序,营造和谐健康的群体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加强教学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发挥学校各方面的整体育人功能。
(四)坚持优质内涵发展,努力打造地区特色品牌。
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提升教育内涵,实行“区域联动、整合优化、开放服务”,探索个性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管、社会各界支持、学校主动作为的整体合力,在教研、科研、培训方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区域教育质量提供服务,各地区要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深入推进“教育干部培训、国际化教育、活力课堂”,进一步提升地区教育的层次和品位,职业教育要面向大型企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培养更多的地方“创新、实用、复合”型人才。社区教育立足学习型社会建设,努力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各地要坚持特色办学理念,按照“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目标,贯穿特色文化建设于学校管理之中,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五)坚持区域整体推进,积极优化教育发展途径。
  区域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坚持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层推进的原则,形成南北对口帮扶关系,形成全省整体推进的态势。不断提升苏南教育水平,发挥引领作用;积极优化苏中教育,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大力扶持苏北教育发展,培育后发优势。要实践地方区域教育思想,努力彰显文化魅力。例如可以以课题为引领、以活动为支撑,进一步挖掘和丰富教育家思想内涵,并体现在办学思想上,培育一批个性鲜明的文化和育人模式。各地区要积极参与到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之中,按国家有关教育质量标准和课程标准,建立完善学校质量提升和评价考核机制,全面提高学校生态质量。要深化教育内涵提升创新项目研究,努力培育创新人才。
总之,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教育现代化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跨越,不能省略。我们要用省党代会精神统一思想和认识,深入调查研究,主动建言献策,按照“明确方向、追求一流、统筹协调,开拓创新、灵活开放、发展内涵、服务全国”的思路,以“对标找差、创先争优”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时不我待、奋发有为,探索新体制、拓展新空间、实现新跨越,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化教育改革和发展,齐心协力开创江苏省科学发展新局面。
 
                     *********************************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人的现代化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  贺荣夫 
 
       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凸现,实现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建立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对评价教育现代化程度、引导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等有重要意义。根据江苏教育发展现状,结合已有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建立一套在江苏全省范围内都适用的区县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很有必要。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也应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指标体系将不断被修改,甚至是被推翻。
由于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仅有短短的30年时间,因此,很多问题尚在探讨之中,教育现代化的定义及主要内容一直存在仁智互见现象。我国台湾省学者黄政杰认为,所谓教育现代化从字面来看,是指让教育从传统迈向现代,而与现代社会同步之义。教育现代化隐藏的假定是教育不够现代,它是老旧的,是需要更新的。由于现代化社会的特质是自由化、民主化、多元化、人本化、科技化、本土化,国际化及未来化,因此,教育现代化应当以这些特质作为努力的方向。台湾省另一位学者杨国踢认为,教育现代化乃是配合国家社会的需要,产生许多新的措施,使教育事业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触媒作用,进而加速推动国家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大陆学者冯增俊认为,应针对教育现代化的不同范围及模型来作出几种定义:世界教育现代化、国家教育现代化、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例如国家教育现代化是指落后国家如何变革教育,使之实现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的进程,重点解决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问题。我国还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现代性”的实现,这种教育“现代性”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教育的情怀、理想和终极追求,如“教育要使所有的人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另一些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指教育现代性的实现,更重要的是指教育形态的不断变迁相伴随的教育现代性的不断增长的过程,如教育的世俗化、国家化等。还有人认为,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是教育活动适应社会转型(变迁)时期的各种客观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过程。
自1983年邓小平视察北京景山学校提出教育“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明显提速,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但是,人们对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系统性、重要性、复杂性等仍然不够了解,在认识与实践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
在教育现代化实践中,有些人把教育现代化等同于素质教育,认为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有些人把教育现代化理解为教育设施现代化,认为有一流的校园和设备就是现代化;有些学校只重视学生课件制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而忽视学科教学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色等等。而管理部门的有些人缺乏对教育主体地位与作用的正确认识,严重忽视了对教育主体———管理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人的现代化。
管理主体现代化。在教育变革与发展过程中,各级教育干部、各类学校校长等都属管理主体,是教育主体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他们的理论基础、政策水平、决策能力、施政方法等会直接影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管理主体现代化的内涵包括:具有与教育改革与创新所需要的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具有传承、借鉴与创新传统教育、西方现代教育所需要的现代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具有组织、指导学科改革与创新实验的能力;具有不断适应教育发展变化所需的自我实现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新技术的能力。这些基本素质构成了管理主体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努力方向。当前,管理主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不善于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其它学科理论,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2)不善于把握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主要内容开展教育探索与实践,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还有传统教育或应试教育的烙印;(3)存在着工作偏面性,以偏概全,缺乏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意识和能力;(4)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紧迫感不足,有些改革措施缺乏系统论证,工作盲目性比较严重;(5)管理主体群中一些人的人的现代性欠缺,工作创意不足。实现管理主体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管理主体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过程,其核心是具有系统的理论思维、鲜明的现代个性、科学的教育决策和正确的施政方略。
教师主体现代化。教师是教育现代化的主体,也是教育主体现代化的主体。古往今来,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教师主体所承担的基本任务———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不同的历史时代赋于“教书育人”不同的文化定义。我认为,在人类知识不断演进和发展变化的时代,教师主体应具有从事与其社会角色相吻合的新理论、新思维、新观念、新知识、新个性、新技能和新方法,这是教师主体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比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具有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就基本上可以胜任其教学工作。现在则不然,要做到教有所为,学有所成,教师还要学习心理学、信息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另外,教师主体的现代化还充分体现教师人格的现代性、教学理念的现代性、知识内容的现代性、教育方法的现代性和价值理念的现代性等五个方面。课堂教学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发展与创新人类经验、人类知识和人类文化的过程。
学生主体现代化。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主体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过程主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内驱力来推进,内驱力越强,学习效果越明显,知识内化的程度就愈高。学习活动也是认知活动,在认知过程中,学生主体主要依据已经习得的知识或经验,通过分析事物或现象的外部特征去预知或认识其内部变化及其内部联系,从而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那种把学生主体视为被动知识接受者的看法显然是不科学的。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恰恰体现在人的现代性———即一种精神气质。现代专家罗伯特·贝拉指出:“现代不应该只被看作是一种政治或经济体系的形式,而是一种精神现象或一种心态。”贝拉所指的精神现象或心态是指人的现代思维特色和心理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的基础。人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见闻广、积极关注参与社会事务;鲜明的个人效能感;不受习俗束缚,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乐于接受新观念,思维活跃。马克思指出:人的素质就是人的本质、本性。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主体,如果教育主体缺乏人的现代性的种种气质,那么,他们就不可能自觉、自主地关注参与教育现代化的变革过程。作为管理主体,他们就难以驾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大局,会出现工作上的盲目性和摇摆性,素质教育落不到实处;作为教师主体,他们就会缺乏敢闯敢试的精神,教书不育人,继续扮演教书匠的角色;作为学生主体,他们就会志向不明,创新意识不强烈,求知内驱力不足,学习效率差。这些情况不利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影响素质教育,延缓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最终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应当指出,学校是学生主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场所。教师主体的人的现代性,影响着学生主体人格的现代性,影响着学生主体的社会化水平。学生主体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他们就会更具有创新意识、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就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实践证明,社会现代化有赖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集中体现在人格的现代性,而人格的现代性往往是指人在各种关系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能力水平、精神状态、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我们要首先通过弘扬教育主体的现代性来推进教育主体现代化。倘若教育主体自身缺乏现代人的特质,他们就难以指导、组织、参与教育现代化的实践。
因此,弘扬人的现代性和全面提升教育主体的现代化水平,应采取相关措施:(1)弘扬新时代价值理念,大力加强主体的职业道德建设;(2)继续推进教育主体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名校、名师”工程建设的速度,以主体的现代化带动与促进教育现代化;(3)加大对教育主体中的“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提升整个教育主体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4)加强干部和教师培训,不断增强主体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能力,等等。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既不是传统教育的模式,也不是西方现代教育的模式,它是一个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以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模式。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借鉴和利用传统教育、西方现代教育的成果,提升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开创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作为教育主体,我们要不辱使命,积极投身于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变革中,实现教育主体自身的现代化。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将为我国初步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现上述2020年教育发展目标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以20至59岁为统计口径)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将从2007年的8.7年提高到11年左右,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和民族差距基本消除。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下降到1%以内,功能性文盲显著减少。到2020年,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劳动人口的比例从目前的26%提高到45%左右,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就业人口的比例由目前的8%提高到20%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可达到13.5年。在业人员将基本实现“全员实用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出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并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
 
*******************************************************
 
教育观念现代化之我见
丹阳市第三中学副校长    朱晓华
对于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变革过程,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不断变革完善的过程,它反映的只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状态下教育所达到的相对的水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
2)教育现代化既不是西方化也不是本土化,而是如何实现传统教育的时代创新过程。教育现代化是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教育形态的变迁是指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变化、演进过程。
3)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过程的实质是教育适应和促进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整体互动的过程,教育现代化不能脱离社会现代化而就教育论教育,经济、社会的全面现代化与教育的现代化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目的。作为一种手段,它必须为社会的全面现代化服务。教育现代化的手段表现为一种服务性,这种服务决定了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而孤立实现现代化。如果教育为现代化而现代化,必然会导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最后也实现不了真正的教育现代化,因而受到社会全面现代化的排斥。鉴此,教育现代化必须放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中进行研究,没有孤立的教育现代化问题。
4)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即教育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价值观念是现实的反映,并对现实起着一定甚至是巨大的作用。树立和倡导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重要内容。需要大力倡导的主要教育价值观念有:终身教育观即现代教育就是学习,一种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年龄段、任何形式都可发生和获得的学习。
现代教育应确立以更新观念为先,以高尚师德为本的观念,这是教师素质现代化的关键。
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观念的变革是教育改革的前奏,是教师素质现代化的的先导。只有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才会有现代化的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实现教师素质现代化、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保证。
   现代教育观念包括正确的教育观、全面的质量观、科学的人才观、教育创新观、现代教育价值观及现代学生观等。这里重点阐述现代学生观的内容,它体现着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崇高师德。
   首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充分发展丰富多样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学生是有巨大潜能的,要靠教师去开发。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潜在智力、兴趣、爱好和特长,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教育学生具备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的基本素质,更要加强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方面教育,还需要强调学生参与合作竞争与自主、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施教方法、手段上必须符合学生特点,让每个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创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学会交往,学会生存,求得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具有现代化基本素质的合格人才。
   其次,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从事学习社会化的个人主体,是认识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掌握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主体,也是形成自己观点信念、道德和人格的主体。因此,具有现代学生观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是现代学生观的高层次追求。只有确立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才能自觉地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再次,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民主化观念,是未来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平等、民主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互尊互爱的平等关系,教学相长的相互学习关系。学生可以打断教师提问,甚至于可以立刻进行课堂讨论;教师不怕学生提问,勇于承认自己不懂。为了给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教学,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北京朝阳区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提出了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三原则,即三个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个欢迎:欢迎课上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理解,欢迎反驳老师的观点;三个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这三个三原则不仅说明了宁老师具有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而且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圈子中。教师总是鼓励学生提问题,要是把老师问倒了,老师非但不会不高兴,反而会表扬这个学生。而目前,大多数老师常常是站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的中心。在课堂上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好,就会受到老师的夸奖,很少有学生向老师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有学生不听话或质疑老师,就有可能会被扣上不尊重老师的帽子。教师由于自觉不自觉地受师道尊严的影响,认为学生对老师的学识、人格应顶礼摸拜,不得随便怀疑,以树立自己在学生面前的绝对权威,学生不可以指责自己,即使错了,也要将错就错,以免伤及自己的尊严。这种单向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将会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丧失的不良后果。
 

(责任编辑:zjmm)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