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思想建设 > 盟史资料 > 镇江盟讯 >

镇江盟讯2010年第一期

时间:2010-05-05 18:01 来源:未知  作者:zjmm  点击:


 

本期要目  2010年第1期(总第103期) 
 
镇江民盟主委陈昆山在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作大会发言
民盟镇江市委在镇江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的集体提案
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院前急救市场的建议
关于加强我市化工集中区危险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的建议
关于规范医院护工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社区“四点钟学校”工作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发展镇江旅游产业的几点建议
关于主动对接上海世博会 打好镇江旅游品牌的建议
关于紧扣“山水”特质,精心打造宜居镇江的建议
关于规划整治南门大街,带动第一楼街市场繁荣打造镇江品牌步行街区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法律援助工作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改善我市大学生创业软环境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产学研合作促进镇江跨越发展的建议
关于在镇江切实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的建议
 
民盟镇江市委隆重召开十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
参政议政共谋镇江发展要务 服务社会树立民盟良好形象
——在民盟镇江市委十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镇江民盟举行2009年度先进表彰暨迎新文艺演出
关于表彰2009年度先进盟支部和优秀盟员的决定         
                     
       
                                                                                                                     
 
主        编:民盟镇江市委员会宣传处          责任编辑:任一鸣   张苏明
邮编、电话:212001  84421556                      地     址:市解放路21号民主党派二楼
E-mail :renyiming2000@163.com                镇内刊第017号
           xtalje@126.com             
镇江民盟网址:http://www.zjmm.gov.cn
                                                                                                                     
                     
                                                                                                                                 


 

    镇江民盟主委陈昆山在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作大会发言
    1月13日上午的镇江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中,镇江民盟主委陈昆山代表民盟镇江市委作了题为《山水情怀  本色镇江  精心打造宜居城市》的大会发言。
    全文如下:
山水情怀 本色镇江 精心打造宜居城市
 
民盟镇江市委
 
      近年来,镇江城市建设与管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当前,镇江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发挥文化名城优势、彰显镇江魅力;如何在有效保护老城区的同时,加快南徐新城区建设步伐,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把建设“宜居镇江”作为未来若干年镇江城市建设的目标。
      镇江最早古名为“宜”。山水兼备,区位优越。有着千年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闲适的小城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镇江人形成了崇尚自然的山水情结,兼容包蓄的开放胸襟,崇文尚教的优良风气,慈善救生的至德风范,争雄图强的爱国精神。这些既具有人文精神的一些共性,又呈现出镇江地域与时空的特点。
如何将镇江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宜”城——宜人,宜居,又宜情。
      我们认为,用“山水情怀、本色镇江”八个字给镇江定位比较准确、客观。首先,“山水情怀、本色镇江”的定位符合镇江地域特色。南有南山,泉水清洌,林木茂密,自然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北有长江,千年古运河穿城而过,江河交汇,水天一色;城中有山,苍翠欲滴,素有“城市山林”美誉。其次,“山水情怀、本色镇江”的定位符合科学的城市发展观。镇江地处人文荟萃、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虽略显滞后,但只要彰显镇江山水特色,走本色发展之路,就能打造镇江自己的城市品牌,凸现比较优势。再次,“山水情怀、本色镇江”的定位符合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宜居,是人类共同的梦想;而城市,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宜居,才是城市的终极梦想。建设宜居城市,回归了城市的本义和民生的本义。这正是镇江人民所祈盼的。
      “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生命旺盛、彰显朝气的城市;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丰润的城市;公共安全度高、和谐安定的城市;生活舒适便捷、踏实稳健的城市;社会文明有序、大气开放的城市;生态和自然友好发展的城市。为此,我们认为打造宜居镇江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规划,描绘美好发展蓝图
      与国内许多一线发达城市比较,镇江起步较晚。但是多吸取先进城市生态建设、宜居规划方面的经验,也许更能后发而先至。一是立足长远,超前谋划。用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规划镇江城市的发展方向。二是突出特色,建设精品。渊源流长的吴楚文化、自然的城市山水是镇江最大的特色优势。为此,可重点围绕“生态山系和生态水系”做文章,沿着镇江山系和水系的延展、保护纵深下去,走出与众不同的宜居规划战略。三是注重细节,彰显魅力。一座不注重细节规划建设的城市,很难想象会是一座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城市。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细节无处不在:公厕和公交站台的布点,盲道、路牌、报亭的设置,垃圾桶的摆放,红绿灯时间的设定等等无不体现城市细节。如果这些细节的考虑与建设不到位,不仅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也直接影响城市品位。城市社会的和谐源自社会方方面面细节的和谐。因此,要关注城市细节问题,充分体现规划设计的精细化、人性化。四是统筹兼顾,注重和谐。充分考虑局部与整体、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建筑与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统筹兼顾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应与城市宜居齐头并进,既兼顾经济的发展,保证城市的宜居。
      二、精致建设,塑造城市靓丽形象
      围绕把镇江建设成为宜居城市的目标,用精致建设的理念,抓住重点拉框架、主攻难点抓配套、突出亮点抓特色,悉心打造三大“靓丽工程”:
——蓝天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清洁生产,狠抓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切实开展节能减排,有效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降低大气悬浮物的含量,加大对秸秆毁烧的综合整治,着力改善空气质量,使我市的天更蓝。
——碧水工程。继续以镇江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为目标,通过截污、疏浚、引水、护坡、美化和管理,加快垃圾填埋场和污水截流、处理厂(站)项目工程的建设,使镇江内江、市区古运河、运粮河以及南山风景区范围内一些水系、塘坝和水库的水环境质量有根本的改善和提升。借鉴杭州、桂林、扬州等亲水城市的成功经验,多建设一些城中环河、环湖走廊等生态景观,使整个镇江城流动起来。
——生态工程。高容积率和高密度的城市,对城市生态来说,是一项极大的负担。为此,要加快实施城市生态绿地工程建设,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如瑞士伯尔尼哈兰住宅组团、天津中新生态城、广州逸泉山庄等,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生态小区。继续实施对废弃采石宕口的综合整治,变废弃的采石宕口为市民享受自然、回归自然的理想场所。
      三、精心管理,凸显城市档次和名城风范
      城市管理是一个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达到一流的管理,才算建成一流的城市。一是深化“大城管”理念。继续强化城市管理联动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向整体化、数字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二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机制,推进城市管理从政府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三是加大对市民的城管法律法规宣传,增强法制意识,优化执法环境。四是加大城市管理的法治建设。借鉴外地经验,结合镇江实际,完善、制定和出台一些规范性文件,如规范城市规划管理、交通管理、垃圾管理、排污管理、摊点管理、广告管理等等方面的规定。依法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纠,决不手软,长期坚持,让守法成为镇江市民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
      四、品质生活,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
      建设宜居城市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市民。为此,要在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生活品质方面做足文章。
——居住更轻松。进一步完善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和中高档商品房组成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安居需求。建设符合节能标准的住宅小区,提高住宅建筑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快中心城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整治老新村,完善社区配套设施,不断优化居住环境。
——出行更便捷。将镇江主城区部分职能扩散到外围,降低中心城区建筑总量和人口密度,降低城市毛容积率。不要盲目攀比高楼大厦的数量,而应坚持自己的风格。要通过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快速交通线,将城市外围与主城中心区连接,使市民的上班、出行更快捷。
——服务更贴心。从微观层面抓好城市社区建设,提高住宅物管覆盖率,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档次和水平,让更多的市民能够享受到社区的各项服务。
——绿地更密集。加快危旧房、棚户区的拆迁改造步伐,实现“减量”(减少建筑量)、“增绿”(增加绿地量)、“留白”(留出开敞空间)、“整容”(城市风貌更美)。
——风景更秀美。还山于市民,将山上的房子搬下来,岗丘实行保护性的开发利用,让自然形态的山体显露出来;还水于游人,把江、河、湖、塘拉回来,遮蔽的水景现出来,游人通过陆路和水上两条旅游线,睹金山巍峨,望北固雄姿,观焦山秀色,游江滩湿地,品长江“江鲜”,尽享长江浩荡、运河温情、金山湖风姿、南山之幽深。信步之闲,其乐融融。
——生活更文明。宜居城市要由懂宜居、会宜居的市民来居住、呵护、经营和享受。为此,要系统策划文明教育活动,持续开展“万人别陋习”、“细节彰显城市文明”等活动,倡导“低碳生活”,引领市民提升生活品位。同时,引导镇江人克服“醒得早、起得晚”、“安于现状”、“大而化之”等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从而凝心聚力,为打造“山水情怀、本色镇江”的宜居城市而不懈努力。
 
 
民盟镇江市委在镇江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的集体提案
 
                                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院前急救市场的建议
民盟镇江市委会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流物流量的不断加剧、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逐步变化,由此出现的公共医疗卫生事件、突发急病、交通事故等突发伤害越来越多。因此,提供快速、有序、优质的急救医疗服务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更是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最直接的体现。
    但是,由于医院间的恶性竞争,我市市区的三家公立医院和部队医院,在院前急救服务中通过在312国道和沪宁高速公路等驻点形式,甚至采取在市区流动形式,使用多个内部急救电话号码,争抢交通事故伤员的急救,时常出现交通事故现场来2辆救护车争抢伤员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卫生形象,同时也隐藏着巨大安全隐患和医患纠纷,是一种典型的不规范、不公益的现象。
    院前急救人命关天,事关民生和政府形象。因此,进一步规范我市院前急救市场已迫在眉急。
    一、我市院前急救市场存在的问题
    1.城市急救网络不完善。按照《江苏省基本现代化急救医疗中心(站)试行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120急救分站要按每20万人口设置一个。如果按镇江市区总人口(含流动人口)108万计算,应设置5个120急救分站,而目前我市只建了3个120急救分站(点),尚未形成合理的急救网络。
    2.市120急救中心急救力量严重不足。作为承担市区院前急救重任的镇江市120急救中心目前职工总数34人。对照《标准》“每辆值班救护车人员配备达到1医、1护、1担架员和1驾驶员、行政管理人员1名的要求”,按目前该中心现有的10辆救护车计算,中心应配备50人,而中心目前在职职工只有31人。因此,市急救中心从职工总数和每车配备的人数远未达到省《标准》,尤其表现为专职急救护士和担架员配备严重不足,一线急救人员长期处于超时超负荷工作状态。目前,为保证急救工作正常运转,该中心只能采取“12小时值班制”,以解决人员紧缺问题。
    3.多头管理的医疗体制导致竞争的无序。由于我市市区5大综合医院(康复、江大附院、二院、四院、三五九医院)分属地方、高校、部队三方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的医疗体制,加剧了我市院前急救市场管理的难度。加之我市医疗市场偏小,市区医院设置又相对过多,导致竞争性加剧。
    4.医院救护车超范围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区医院拥有的救护车共有8辆,分别采用在国道、高速公路定点和市区流动等形式,使用多个内部急救电话号码,从事院前急救工作。因此,市区院前急救难以做到统一指挥、合理调度,管理存在无序状况。
    5.违法行医现象存在。有些救护车实际配备的多是合同制医生,甚至没有医师执照,不能进行现场急救,给生命急救带来很大隐患。
    二、建议与对策
    1.进一步加强对市120急救中心的建设。建议市政府编办等部门加快急救医疗中心人员编制的落实。如政府有困难,可采取编外定员管理,以加强急救力量,保证基本的急救服务。
    2.切实规范院前急救行为。政府相关部门要坚决制止不规范的救护车从事急救服务行为。可参照其他城市做法,把医院的急救车辆全部划归急救中心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呼救号码,统一指挥调度。医院急救车人员仍然编属医院,一切待遇由医院提供,把确实需要的合作点(高速公路交警大队、312国道点等)保留下来,使之成为市120急救中心的补充力量,统一划入120急救指挥体系。
   3.建立镇江市直院前急救建设基金可借鉴外地成功经验,设立“镇江市直院前急救建设基金”,在现阶段政府对院前急救事业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探索多渠道筹集急救建设发展基金。可依照市120急救中心每个季度向各医疗机构输送的患者数量,由医疗机构按一定比例拿出部分资金,建立“镇江市急救建设基金”,主要作为改善120急救设备、人员培训和维持正常运转,以提高急救服务质量。
    4.坚决铲除急救医疗服务中的不正当利益关系,保证公益性。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动态管理,加强120急救行风和医院救护车的管理,铲除不正当利益,保证急救公益性。
 
                 关于加强我市化工集中区危险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的建议
 
民盟镇江市委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化工集中区的危险固体废物处置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镇江新区化学工业园区,有34家化工企业。初步估计,每年产生40000吨的化工废液、污水处理的污泥及其他化工废弃物,这些均属于国家规定的危险固体废物。目前,镇江市有三个化工集中区,分别是镇江新区化学工业园区、丹徒经济开发区、丹阳市化工集中区。
    就危险固体废物的安全处置能力而言,镇江市具有综合性危险固体废物持证单位仅有新宇固废一家企业,处置能力每年2500吨,专项危险固体废物处置持证单位的处置能力每年18000吨,新区范围内危险固体废物处置能力的缺口约每年20000吨。
    就镇江市大市而言,每年危险固体废物产生量70000吨,处置能力缺口45000吨。
    目前,我市化工区危险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非法倾倒、非法转移的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为此,我们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切实加强我市化工集中区危险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的规划,按照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的要求,加强我市危险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关于规范医院护工管理的几点建议
民盟镇江市委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家中老人一旦生病住院,子女往往不能一直在医院陪护。因此,很多家庭开始请护工到医院陪护。为满足病人家属的需求,有些医院专门设立了陪护站,为病人家属介绍护工。这极大地方便了病人家属,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护工缺少基本的专业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讲,护理病人的工作是一项专业工作。护工除了需要接受护理知识专业培训之外,还得关注病人心理,学会一病人沟通交流。据了解,目前医院里很多护工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从事护理工作之前并未受到过任何护理方面的专业培训,缺少专门的护理方面的知识,更别说学习有关病人心理方面的知识了。
    2.部分护工缺少应有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部分护工在对待病人上看人打发,病人家属有钱的没钱的不一样,病人家属在与不在不一样,更有少数护工向病人家属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了很多烦恼,影响了病人的治疗。
    3.护工与病人家属之间缺少有效的制约。护工来医院护理病人,一部分是病人家属自己找的熟人或是熟人介绍的,另一部分是通过医院的护理站介绍的,很多病人家属与护工之间都没有签订正规的用工合同,病人家属与护工之间并没有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一旦发生矛盾,双方相互责备,这时,医院的护理站往往也不能妥善解决这些矛盾。
    二、几点建议:
     1.要将护工纳入医院管理的范畴。护工作为一种新行业,服务的对象是病人,他们的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和医院的形象。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护工的管理监督,要与护工个人或管理护工的中介机构签订正规的用工合同或协议。
    2.要严格护工的准入制度明确护工的职责要求,成立护工培训基地,定期培训和考核护工,杜绝“所有想做的人都能到医院做护工”的现象。
    3.规范病人家属与护工的关系。病人家属和护工也应签订正规的使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确保各方利益的实现。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社区四点钟学校工作的建议
民盟镇江市委会
 
    社区“四点钟学校”是依托社区图书馆、活动中心等场所,整合高校大学生、中小学教 师和“五老”等志愿者资源,由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志愿者服务站负责日常管理和运转,为社区内的小学生提供放学后的学习、娱乐、托管等服务,以解决双职工家庭在孩子下午四点钟放学至家长下班回家前这段时间无人看管的实际困难和孩子的校外教育问题。
    2008年4月,镇江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团市委等联合在全市13个社区开展了“四点钟学校”试点工作。2009年初,市有关部门又专门召开“四点钟学校”工作推进会,并为首批13所社区“四点钟学校”授牌。
    一、试点现状及存在的困难
    以润州区为例:该区现有7个乡镇街道,66个社区,其中首批参加“四点钟学校”试点工作的有金山街道迎江路社区、和平路街道桃一社区等。作为我市首家创办“四点钟学校”的迎江路社区,自2003年以来,与中华路小学共建,每天下午4时至6时,由退休教师组成的社区志愿者将那些已放学而家长尚未下班、暂时无人照顾的孩子集中到社区所属的金山文化大院内,无偿帮助指导他们完成作业,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几年来,先后有4000余人次小学生参加,近150个家庭受益。《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江苏工人报》等十多家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报道了该社区“四点钟学校”的做法和经验。但今年以来,由于社区所属的“金山文化大院”被列入拆迁范围,新的活动场所一时无法解决,再加上教师自愿者也出现断档,“四点钟学校”的运行困难重重。
    通过对社区的走访和对小学生家长的座谈,,我们发现,社区服务中心基本上都有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计算机室等,应该说具备开设“四点钟学校”的硬件条件。许多家长也希望有类似社区“四点钟学校”的活动场所。
    但目前社区存在较大的难处:一是社区工作繁琐,工作量大,腾出人手和精力有困难。二是没有经费来源,“四点钟学校”的运作有困难。尽管“四点钟学校”的教师由社区内退休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担任,不收取劳务费,但学生活动场所每年所需的水电费对社区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三是孩子的安全问题。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而社区学校的管理不比学校正规,孩子也不如在学校听话,小孩子打打闹闹、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万一出了意外,家长找到社区怎么处理?担心会自找“麻烦”,最终好心办坏事。
   二、几点建议
    办好社区“四点钟学校”,既可以解决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做了一项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实事;也为配合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减负增效工程、切实解决小学生放学后缺乏管理等问题,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镇江作了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1.各级党委政府应积极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建立必要的资金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社区“四点钟学校”的扶持力度。尽快落实被拆迁社区“四点钟学校”的场所问题。
    2.加强我市四点钟学校在社区的推进工作。
    (1)由政府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和必要设施。
    (2)学校运作所需费用可采取政府资助一点、民间捐助一点和学生家长负担一点的办法来解决。对贫困学生可提供免费服务。
    (3)学习与活动内容:各类课后辅导课程、体艺特长类课程、专家讲座、小制作与小发明、各类读书活动、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等。
    (4)师资及辅导人员的来源:社区内有专长的退休人员;社区自愿者;社区内有专长的学生家长;与高校联合,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3.探索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要将此项工作逐步纳入基层街道社区的工作范围内,通过制订社区“四点钟学校”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对“四点钟学校”的管理服务质量实施管理,不断提高“四点钟学校”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4.多方努力,共同推进。办好“四点钟学校”不只是社区的事,也不是某个部门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与配合。文明办、民政、共青团、关工委、教育等部门可做一些政策引导,规范一些具体的措施和管理办法;街道社区、学校、家长应建立相关沟通、互助机制;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形成共识,激发更多力量参与到“四点钟学校”的工作中来,努力把它办成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社会安心的惠民工程。
 
                                  关于进一步发展镇江旅游产业的几点建议
民盟镇江市委会
 
    镇江,是一座具有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物华天宝,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名闻遐迩;“江南第一碑林,天下第一江山”,满眼风光;“梁红玉击鼓退金兵,刘备招亲甘露寺”老少能详;“海和尚水漫金山,许仙白娘子传奇”妇孺皆知,可谓风景名胜多、文物古迹多、民间传说多。
    然而由于宣传、包装与发掘不够,很多旅游景点,点不成线、线不成面,并未在旅游者心目中,在旅游市场上形成强大的冲击力;“白蛇传说、三国故事”等也始终是传说仅是传说、故事仅是故事,并没有衍生出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由此,镇江往往仅是中转、过境与节点型旅游地,大都是“一日游”,难以形成吃、住、行、游、购的产业链;更不能适应当前国际上由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文化型旅游以及特种旅游、复合型旅游转变的发展趋势。作为沪宁线上的历史名城和旅游重城,镇江旅游资源急进行挖掘、整合与重组,以振兴镇江旅游产业,带动镇江经济的整体发展。为此建议:
    一、应跳出三山说镇江                     
    提起镇江,游客大多只知“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镇江旅游部门也历来重视打“三山牌”。而从宣传、包装与挖掘的角度,“三山牌”包容性不够,局限性较大。“三山”无疑是镇江市区的代表性景点,但镇江地域范围较广,其它景点也很多。如南山、宝华山、九龙山等风景区、西津渡古街,丹阳季子庙、句容茅山道教圣地和新四军纪念馆等,加上新开发的“长江新天地”、北部滨水区、南徐新城区、世业洲旅游度假区、龙恩度假村、江心洲“一水间”等,这些景点各有特色,地理分布也较广,完全可以“二日游”、“三日游”,从而避免“三山”集中于市区、一天就可以浏览完的尴尬。
    二、应打组合拳
镇江的风景名胜很多,但要形成冲击力,必须避免各景点单打独斗,应打“组合拳”,整体推进。组合的方法可以是简单的分类组合,如文化游、城市山林游、圣地游等,但名字一定要有创意,一方面能反映出所串联的景点的特色和内涵,同时还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组合方法也可以很新奇。这方面最值得借鉴的是浙江旅游部门搞出的“新天仙配”,巧妙地利用妇孺皆知的一出戏剧,把本不相干的新昌、天台、仙居三地硬是连在了一起。镇江的“三怪”应该是很出名的,也许镇江可以搞一个“三怪”游,这样可以把老字号“宴春酒楼”和“恒顺醋厂”也串进旅游线路。同样也可以参照“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做大现有的镇江“恒顺醋文化博物馆”,以闻名遐迩的镇江醋文化带动镇江的旅游产业,反过来也有利于镇江醋产业的发展。总之,“组合拳”可以充分发挥1+1>2的作用,创意经济则潜力无限。
    三、应借鸡下蛋
    游客多了、逗留的时间长了固然是好事,但前提是镇江必须有相应的容量空间和基础设施,如宾馆的数量和档次、购物环境,包括停车场数量等都应能跟上。但依目前镇江的城市规模和硬件条件,还远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要求。镇江的产业经济也难以支撑城市在短时间之内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此,怎么办?怎么才能避免“恶性循环”、早日步入良性循环。同样可以借鉴浙江利用“千岛湖”品牌抛出的“泛千岛湖”概念。“泛千岛湖”将安徽的深渡、浙江的淳安和建德,甚至包括沿江的桐庐、富阳统统串联在一起,一方面品牌旅游的附加值成倍地翻番,另一方面依据所形成的旅游产业链,将链上的所有旅游资源都为其所用,借鸡也能生金蛋。镇江地处沪宁线上,周边都是经济发展非常好、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厚的大城市,如南京、扬州、常州等,完全可以将这些城市也纳入到镇江的旅游线路中,当然是以镇江为中心!
    资源丰富,更需要宣传、包装;资源也总是有限的,而创意无限!镇江的旅游经济需要多元化发展。
 
                          关于主动对接上海世博会 打好镇江旅游品牌的建议
民盟镇江市委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在中国也是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第一个注册类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不仅对上海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更是长三角经济联动的一次极好的历史发展机遇。镇江地处长三角核心区,正好居世博园的中圈(上海世博会把周边城市房源分为三圈)。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的建成,镇江将纳入上海1—2小时都市圈。对此,镇江应牢牢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认真制定行动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对接上海世博会,把世博会的作用和影响发挥到极限,以促进镇江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调整旅游发展思路,实施区域旅游发展战略
    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世界性的盛会,其影响时间可能长达10年之久。所以镇江旅游要紧紧围绕上海世博会,根据世界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新形势,以吸引国内外旅游者为主要目的,树立区域旅游整体开发的观念,跳出镇江固有的“资源优势”概念,从宁镇扬旅游区和长三角旅游区考虑,突出重点,凸现镇江的“城市山林”与“大江风貌”特色,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不与其它城市雷同的、有吸引力的拳头产品。除发展观光旅游外,还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美食旅游、休闲养生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等,多开发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要积极与长三角城市群尤其是与沪宁沿线和宁扬等城市联手打造“上海世博之旅”,全力推进沪宁铁路沿线和宁镇扬同城一体化的旅游营销策略,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无障碍旅游,发挥集聚效应,最大限度地吸引上海世博会客源,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利益共享
    1.加强与上海、苏南各城市以及扬州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服务要素的同城化,尤其是旅游交通的同城化建设。联合打造上海与苏南统一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实行公共IC卡一卡通,成立本区城市游客集散中心,把苏南各城市纳入上海世博会长三角换乘中心系统,实现旅游交通的“同城化”服务。
    2.加强与上海、苏南、扬州等城市景区票务资源共享。积极探索推介景区联票制,创造优惠联网票务。积极推进各地旅游产品互推和组团旅客互送工作。
    3.强化上海与苏南各市旅游服务联动机制,形成旅游投诉、纠纷处理、服务标准和信息共享体系。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首创“网上世博会”的全新方式。镇江各景区的旅游网也要实现与上海世博会网络链接,及时发布旅游产品信息,提供网上销售、预定服务,抢占客源市场。
    4.搭建游客系统接待平台。上海世博会期间,要充分利用周边城市,尤其是交通便捷、旅游设施齐全的苏南各旅游城市的资源,以弥补上海接待能力的不足。镇江应加大和完善高档酒店、经济型酒店、旅游大巴、旅游购物等旅游设施建设的力度,提前做好为上海世博会接待服务的准备,主动与上海联系,提高镇江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三、加大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开发,实施品牌战略
    上海世博会巨大客源市场的构成很复杂,既有国内游客,又有境外游客;既有专业人士,又有普通观众。他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是多样的,我们应该进行市场细分,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开发不同的、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打造系列化的主题产品体系,延伸旅游产业链,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镇江的旅游资源具有类型多样、组合性好、级别较高等特点,但相对来说空间分布较分散。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几个主题鲜明的旅游板块,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推行旅游产品的精品化进程,努力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整体竞争力。
    以北湖为中心的金山、焦山、北固山、西津渡、世业洲、长江湿地整合成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形成以山水景观、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津渡文化、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滨江旅游核心区,真正成为镇江旅游的精品、城市的名片。
    以南山及其周围的南徐新城、韦岗温泉整合成南山旅游区,形成以生态休闲、历史文化、农业观光、养生保健、修学度假、新城观光为主要内容的高档次的休闲度假区。
将句容的茅山、宝华山、九龙山、丹阳季子庙等整合开发成以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景观、红色旅游、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复合型旅游区。
    将丹阳的眼镜城、正则绣工艺品、六朝陵墓石刻及周边的乡村整合成以购物旅游、工业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商务旅游区。
将扬中和镇江新区的江鲜、东乡羊肉、圌山风光、周边乡村整合成以美食文化、山水景观、休闲娱乐、乡村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江鲜美食旅游区。
    四、加强旅游服务市场整体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服务行业,包括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就镇江目前情况看,在六大要素方面还不能满足接待上海世博会大量游客的要求。
    一是在短时间内有必要兴建1-2座五星级宾馆、多家经济型酒店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休闲、娱乐设施,以适应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
    二是要精心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除镇江香醋、瓷刻、挑花,丹阳眼镜、正则绣,扬中竹编,句容茅山老鹅、葛根、茶叶、草莓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外,还应培育一批以镇江特有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民间传说为主题的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制作。进一步挖掘镇江名菜名点等饮食文化,制作成广大游客欢迎的、携带方便的镇江特色食品。
    三是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市场。在一些外地游集中的地方,如火车站、大市口及旅游景区周围兴建几家有一定规模、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专卖场或市场。组织地方特产名品为主的货源,满足外地游客的购物需要。
    五、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
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临近,提前储备和培训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旅游人才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是要依托江苏科技大学、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及镇江旅游学校的优势,为镇江尽快培养适销对路的高、中级旅游专门人才。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积极做好饭店评星、旅行社管理、导游管理、旅游景区评定工作,使我市的旅游服务上水平、上质量。
    三是实施严格的培训达标制度,切实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要根据上海世博会对旅游从业人员规范化的要求,缺什么补什么。当前,旅游从业人员应加强对镇江和主要客源国的历史、地理、人文、语言等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加强外语、旅游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的强化训练,以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出色的服务,迎接上海世博会的游客。
 
                         关于紧扣山水特质,精心打造宜居镇江的建议
民盟镇江市委会
 
    近年来,镇江城市建设与管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当前,镇江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发挥文化名城优势、彰显镇江魅力;如何在有效保护老城区的同时,加快南徐新城区建设步伐,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把建设“宜居镇江”作为未来若干年镇江城市建设的目标。
    镇江最早古名为“宜”。山水兼备,区位优越。有着千年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闲适的小城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镇江人形成了崇尚自然的山水情结,兼容包蓄的开放胸襟,崇文尚教的优良风气,慈善救生的至德风范,争雄图强的爱国精神。这些既具有人文精神的一些共性,又呈现出镇江地域与时空的特点。
    如何将镇江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宜”城——宜人,宜居,又宜情。
    我们认为,用“山水情怀、本色镇江”八个字给镇江定位比较准确、客观。首先,“山水情怀、本色镇江”的定位符合镇江地域特色,符合科学的城市发展观,符合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宜居,是人类共同的梦想;而城市,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宜居,才是城市的终极梦想。建设宜居城市,回归了城市的本义和民生的本义。这正是镇江人民所祈盼的。
    “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生命旺盛、彰显朝气的城市;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丰润的城市;公共安全度高、和谐安定的城市;生活舒适便捷、踏实稳健的城市;社会文明有序、大气开放的城市;生态和自然友好发展的城市。为此,我们建议打造“宜居镇江”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规划,描绘美好发展蓝图。
    与国内许多一线发达城市比较,镇江起步较晚。但是多吸取先进城市生态建设、宜居规划方面的经验,也许更能后发而先至。
    ——立足长远,超前谋划。用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规划镇江城市的发展方向。
    ——突出特色,建设精品。渊源流长的吴楚文化、自然的城市山水是镇江最大的特色优势。为此,可重点围绕“生态山系和生态水系”做文章,沿着镇江山系和水系的延展、保护纵深下去,走出与众不同的宜居规划战略。
    ——注重细节,彰显魅力。一座不注重细节规划建设的城市,很难想象会是一座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城市。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细节无处不在:公厕和公交站台的布点,盲道、路牌、报亭的设置,垃圾桶的摆放,红绿灯时间的设定等等无不体现城市细节。如果这些细节的考虑与建设不到位,不仅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也直接影响城市品位。城市社会的和谐源自社会方方面面细节的和谐。因此,要关注城市细节问题,充分体现规划设计的精细化、人性化。
    ——统筹兼顾,注重和谐。充分考虑局部与整体、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建筑与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统筹兼顾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应与城市宜居齐头并进,既兼顾经济的发展,保证城市的宜居。
    二、精致建设,塑造城市靓丽形象。
    围绕把镇江建设成为宜居城市的目标,用精致建设的理念,抓住重点拉框架、主攻难点抓配套、突出亮点抓特色,悉心打造三大“靓丽工程”:
    ——蓝天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清洁生产,狠抓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切实开展节能减排,有效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降低大气悬浮物的含量,加大对秸秆毁烧的综合整治,着力改善空气质量,使我市的天更蓝。
    ——碧水工程。继续以镇江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为目标,通过截污、疏浚、引水、护坡、美化和管理,加快垃圾填埋场和污水截流、处理厂(站)项目工程的建设,使镇江内江、市区古运河、运粮河以及南山风景区范围内一些水系、塘坝和水库的水环境质量有根本的改善和提升。借鉴杭州、桂林、扬州等亲水城市的成功经验,多建设一些城中环河、环湖走廊等生态景观,使整个镇江城流动起来。
    ——生态工程。高容积率和高密度的城市,对城市生态来说,是一项极大的负担。为此,要加快实施城市生态绿地工程建设,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如瑞士伯尔尼哈兰住宅组团、天津中新生态城、广州逸泉山庄等,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生态小区。继续实施对废弃采石宕口的综合整治,变废弃的采石宕口为市民享受自然、回归自然的理想场所。
    三、精心管理,凸显城市档次和名城风范。
    城市管理是一个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达到一流的管理,才算建成一流的城市。
    ——深化大城管理念。继续强化城市管理联动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向整体化、数字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机制,推进城市管理从政府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
    ——加大对市民的城管法律法规宣传,增强法制意识,优化执法环境。
    ——加大城市管理的法治建设。借鉴外地经验,结合镇江实际,完善、制定和出台一些规范性文件,如规范城市规划管理、交通管理、垃圾管理、排污管理、摊点管理、广告管理等等方面的规定。依法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纠,决不手软,长期坚持,让守法成为镇江市民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
    四、品质生活,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
    建设宜居城市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市民。为此,要在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生活品质方面做足文章。
    ——居住更轻松。进一步完善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和中高档商品房组成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安居需求。建设符合节能标准的住宅小区,提高住宅建筑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快中心城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整治老新村,完善社区配套设施,不断优化居住环境。
    ——出行更便捷。将镇江主城区部分职能扩散到外围,降低中心城区建筑总量和人口密度,降低城市毛容积率。不要盲目攀比高楼大厦的数量,而应坚持自己的风格。要通过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快速交通线,将城市外围与主城中心区连接,使市民的上班、出行更快捷。
    ——服务更贴心。从微观层面抓好城市社区建设,提高住宅物管覆盖率,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档次和水平,让更多的市民能够享受到社区的各项服务。
    ——绿地更密集。加快危旧房、棚户区的拆迁改造步伐,实现“减量”(减少建筑量)、“增绿”(增加绿地量)、“留白”(留出开敞空间)、“整容”(城市风貌更美)。
    ——风景更秀美。还山于市民,将山上的房子搬下来,岗丘实行保护性的开发利用,让自然形态的山体显露出来;还水于游人,把江、河、湖、塘拉回来,遮蔽的水景现出来,游人通过陆路和水上两条旅游线,睹金山巍峨,望北固雄姿,观焦山秀色,游江滩湿地,品长江“江鲜”,尽享长江浩荡、运河温情、金山湖风姿、南山之幽深。信步之闲,其乐融融。
    ——生活更文明。宜居城市要由懂宜居、会宜居的市民来居住、呵护、经营和享受。为此,要系统策划文明教育活动,持续开展“万人别陋习”、“细节彰显城市文明”等活动,倡导“低碳生活”,引领市民提升生活品位。同时,引导镇江人克服“醒得早、起得晚”、“安于现状”、“大而化之”等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从而凝心聚力,为打造“山水情怀、本色镇江”的宜居城市而不懈努力。
 
           关于规划整治南门大街,带动第一楼街市场繁荣打造镇江品牌步行街区的建议
民盟镇江市委会
 
    南门大街无论是白天的小门面房,还是晚上的小商品市场均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这里的消费环境十分糟糕:一是外部环境差。绿化七零八落,人行道板高低不平,沿街店铺门面脏乱,白天、夜晚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混乱,晚间烧烤扰民,质次、假冒伪劣、盗版产品充彻夜市。二是店铺内卫生状况令人担忧,五小行业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这里   怎能让人们放心消费?即便这样这里的生意依然红火。
    相比之下,仅一路之隔的第一楼街步行街就显得冷清、萧条,偌大的现代化市场竟无法吸引商家入驻经营,光顾的顾客寥寥,实在令人惋惜!
鉴于这两条街目前的现状,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合理规划南门大街的经营业态。
    下大力气整治南门大街沿线商铺,改变脏、乱、破的现状,提升商业街经营品质。南门大街在清朝就是繁华的商业街,在这里打造有商业历史渊源。镇江人民也需要有一条象样的步行街。
    1.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京口区政府牵头(因为第一楼街也是区政府建设的),市规划、工商、建设、市政、园林、卫生、环保、城管等部门配合共同实施强势推进,集中整治。
    2.市级财政根据完成的实际质量给予区级政府适当奖励。
    3.将现有招商市场的经营业态作适当调整,使之与整治后的南门大街经营业态相匹配。
    二、将南门大街北段(正东路北侧)的规划与第一楼街的规划相呼应,形成南北贯通的步行街区。
    这样既能带动第一楼街的市场,又能提升南门市场的购物环境档次,更能让本地居民和外地游人有一个可以休闲消费的去处。
    三、调整第一楼街的经营理念。
    1.经营的商品要适合大一部分消费人群的需求;
    2.将有一定消费群体的特别是年轻人和中年妇女喜欢的专卖店作为市场经营的亮点。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法律援助工作的建议
民盟镇江市委会
 
    法律援助制度是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原则,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力促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市就业形势严竣,城乡居民增收压力加大,一些企业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做好新形势下的法律援助工作,对于依法维护好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我市目前有法律援助机构7个,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专职人员22名。2008年,市政府首次将法律援助工作列为十五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当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经过全市法律援助人的拼搏努力,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500余件,较往年案件数增长50%。今年,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已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000余件,增幅位列全省第一。
    一、现状:
    虽然我市法律援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困难弱势群众的需求,正常工作开展还有很多不足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目前全市7个机构只有从业人员22名。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根据司法部和省司法厅的规定,一个区县级法律援助机构至少需要5名专职人员,市级机构人员配备应当更多。因此,我市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缺口应当在15-20名。
    2.经费短缺,装备落后。省厅要求地市级每年不得低于60万、区县级不得低于30万保证。目前,我市法律援助经费虽然名义上已被纳入财政预算,实际上并没有按要求足额保障。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财政部门并没有因为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置而增加对司法行政部门的拔款,而只是口头解释在拔款中已包含法律援助经费。二是这部分经费不能做到专款专用,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因为经费不足,导致宣传不到位,装备匮乏,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办案律师的积极性,从某种程度上把一些符合条件的人档在了门外,引发了一些群众对法律公平正义的不满。
    3.规范化建设不平衡。在近几年省厅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验收达标中,我市只有丹阳、句容、扬中、丹徒通过了验收,但标准仍是低层次的,京口区法援中心由于拆迁还不能做到临街、落地、便民。润州区法援中心也是因为硬件设施投入不到位没通过验收。目前我省已有97%的市、县(区)法援中心通过了达标验收,而我市就有两家未达标,与身居苏南城市是极不相称的。
    4.新区机构尚未建立。新区有20多万人口,且企业众多,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群体性案件频发,但至今尚未成立法律援助机构,新区范围内的法律援助工作仍由市法律援助中心兼管,办案经费也由市中心承担。
    二、建议:
    1.各级政府把法律援助工作切实摆到重要位置。各地要把法律援助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列入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为民为实事项目。要经常听取法律援助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法律援助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把法律援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援助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支持司法行政机关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建设,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公条件,不断提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能力和水平。要下决心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对编制一时难以解决的可采取聘用合同工等形式充实人员,人手不足以成为制约法律援助工作发展的瓶颈。
    2.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是法律援助工作的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要加强对法律援助机构和各类参与法律援助的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人员准入标准。要整合资源,组织引导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司法鉴定人员等自觉履行法律援助义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参与法律援助,动员社会力量捐助法律援助事业,不断状大法律援助工作力量。
    3.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要积极支持配合。法律援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有关部门要和司法行政机关相互配合,加强协调,制定和完善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政策措施,共同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社会各界要理解、关心并积极支持、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重视,有关部门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关于进一步改善我市大学生创业软环境的建议
民盟镇江市委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高质量的就业。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我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况如何?创业的软环境到底怎样?2009年5月,我们民盟市委会曾对驻镇有关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一高七低”。“一高”:大学生创业意愿高。“七低”:1.大学生自主创业参与度低;2.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低;3.大学生创业项目技术含量低;4.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程度低;5.创业政策知晓率低;6.政府指导和参与度低;7.想留镇江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低。
    这“一高七低”现象反映我市大学生创业软环境亟待改进和完善。为此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近年来,我市陆续推出了一些减免税收、小额信贷、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促进创业方面的政策。但从整体上来看,这些政策还不够完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使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在一定层面上难以找到相应的政策或者对已有的政策不够了解、不会运用,大多数大学生甚至没有渠道了解创办自己的企业的基本程序。为此,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及时通过新闻发布、政府网站宣传、媒体传播、创业指导进校园、印发大学生创业指南手册等途径,做好政策的宣传、解读、释疑工作,充分实现政策效用的最大化。各高校也要通过主办创业政策宣讲会、在校园网开设创业政策宣讲专栏等形式宣传相关政策,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
    2.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政策体系。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将现有大学生创业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及时制定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并注意搜集信息,吸收先进地区和周边城市的好政策、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并争取有新的举措、新的突破。着力改变“有政策、没细则;有细则、无落实”现象,在狠抓政策落实上下功夫。
    3.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要将大学生创业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列入各级政府和部门党政目标责任制考核,分解落实有关任务,加强督促检查,改进工作方法,确保相关工作落实到位。
    二、进一步营造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氛围影响观念,观念决定行动。受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小农经济的影响,“坐、等、靠、要”的观念仍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严重束缚着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和创业激情。因此,在全社会营造主动创业的舆论氛围,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倡导创业理念,积极传播“灵活择业,自主创业”的新就业创业观念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大力倡导自立自强的创业精神。在成功创业的大学生中选树典型,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实践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使创业、创新、创优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以大学生创业带动全民创业。
    2.大力开展创业政策指导进校园活动通过举办创业培训讲座、创业典型事迹报告会等,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3.举办镇江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组织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论证和评估,对优秀作品给予重点扶持,同时也吸引各地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来镇江创新创业。
    4.开展百名大学生约访活动对象主要是已经创业且取得初始成功的大学生、有自主创业愿望还未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和未创业的在校大学生。
    三、进一步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
    创业服务是决定创业成功的重要外在因素。因此,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1.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指导体系。充分发挥劳动社保、人事等部门公益性公共服务职能,通过舆论引导、政策激励等方式,着力构建从资金帮扶、专家指导、信息提供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指导体系,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创业,支持大学生创成业、创大业。
    2.建立镇江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网,搭建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开设专门网站,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发布创业项目,提供创业信息咨询,宣传国家及地方就业创业相关政策,挖掘和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和优秀用人企业,营造全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并开通成功企业家热线,为大学生创业者答疑解惑,促使大学生创业者尽快成长。
    3.成立大学生创业工作专家顾问团。聘请大学教授和多年从事经济、法律、人力资源、创业培训等方面的专家、企业家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可行性、科技含量、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评估、指导,免费为大学生举办创业能力培训,有针对性地在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银行信贷、项目推介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帮助他们积累经验、明确步骤、增强创业的基本能力和心理素质。
    4.成立镇江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展示、项目洽谈评估、创业资金和小额贷款申请代理服务、工商税务登记代理服务、创业就业政策和法律咨询服务等“一站式”服务。
    5.建立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依托镇江创业园、镇江市大学生创业园、京口软件园等,建立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创设大学生创业项目安置区域,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孵化基地,为我市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支持。
    6.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为在镇创业大学生建立交流平台,分享成功的创业经验,共同探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四、进一步加强学校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更高层次的就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创业起步的基础性工作。为此:
    1.积极开展创业型学校建设。各级各类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型学校建设,大力营造校园创业氛围,构建校园创业文化。
    2.完善创业教育体系。要结合高校实际,尝试设置创业教育机构,适时推进创业教育,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开拓创业思维,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促进创业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3.建立大学生创业长效培训机制。劳动社保、人事等部门要联合各高校,积极推广SYB(创办你的企业)、KAB(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组织学生观看创业录像、开设创业讲座等富有实效性的培训模式,建立大学生创业长效培训机制。
    4.注重高校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可依托学校现有的第三产业作为母公司,或筹集设立市、校两级创业基金,或无偿或优惠出租场地等方式,给予大学生以技术、资金等创业条件的扶持,探索建立有偿使用、适时剥离、循环衍生、共同发展的创业实践机制。
    5.创业教育要从中学抓起。要结合实际,从对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素质培养出发,在中学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中逐步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完善教育体系,增强中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产学研合作促进镇江跨越发展的建议
                                                民盟镇江市委会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我市现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镇江高专等普通高等院校4所。改革开放30年来,驻镇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在省内处于较前位次。在新形势下,怎样才能让驻镇高校这座人才和科技的富矿迸发出更大的能量,成为促进镇江跨越发展的中流砥柱和生力军!为此,我们建议:
    一、建立利益共享的地方与高校、企业与高校长效合作机制。
    我市产学研合作虽有长足发展,但中介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还需要从政策体系、市场机制和支持手段等方面综合考虑来解决。
    1.企业可依托驻镇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在高校设立(工程)技术研究院,研究院不断为企业完成相应的课题,研发最新的技术成果,企业不断对研究院予以经费支持,促进它的可持续发展。
    2.校企联合在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除经常性的技术支撑外,针对企业的不同技术需求,由高校派出相应的科技人员,企业向高校支付合作费用并确保合作者的合法权益,这样不仅弥补企业研发力量的不足,也充分释放了高校的创新潜能。
    3.建立健全政府与高校、企业与高校经常化的交流沟通制度。高校与企业合作,需要一个沟通、了解、互信的过程,进而不断深入合作产生效果。构建产学研交流圈对于促进我市高校科研成果和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建立高层次、制度化的镇江市产学研工作联席会议,形成校地互动合作机制,切实消除校地体制障碍,实质性地推进我市产学研合作,形成牢固的产学研交流圈和文化圈。加大企业和驻镇高校的双向交流力度,企业科研人才到高校做客座教授(研究员),高校研发人员到企业做项目研究(不仅仅是博士后流动站),参与实践。
    4.政府与驻镇高校之间互派科技管理干部。如驻镇高校到政府部门挂职科技副市(区)长,聘请驻镇高校专家、教授担任政府科技顾问;政府在驻镇高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向驻镇高校派驻科技联络员等等。
    二、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着力解决驻镇高校科技自主创新中的资金“瓶颈”。
    1.在建立正常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专利专项资金、驻镇高校科研资助配套奖励专项资金等,建立健全科技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信用制度和监管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2.建立和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尽快设立我市科技风险担保基金,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积极争取金融机构以及国家、省政府与组织的资金支持,通过项目融资、专项贷款、无偿援助、合作开发、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增加全市的社会发展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资体系。
    3.调整投入的方向和比例,使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通过制定宏观政策,合理配置有限的研发经费资源。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先进、能形成自主知识权、产业化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对经认定的国家级和省市级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与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给予资助、安排专项经费,鼓励企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资助科技型企业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
    三、整合科技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议借鉴南京、上海等地的做法,尽快建立全新的镇江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近期可依托镇江市生产力中心,整合并优化我市各种科技服务资源,凸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功能,形成一个中心(镇江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三个平台(科技成果发布和展示平台、科技创新资源网上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中心实行“一门式”服务:一口受理、一门服务、并联审批、串联协调,使接受高技术成果转化的企业,只要踏进中心服务大厅,就能办妥完备的手续,顺畅地实行成果转化。镇江市产学研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也可常设在此中心。
    四、完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协作机制。
    建议驻镇高校尽快改革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和方法,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从单纯注重科研论文和鉴定成果的数量,逐步向以科研成果的质量、科研成果的转化、创新贡献为主的导向转变,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适当延长评价周期,简化评价环节, 努力形成潜心学术、力戒浮躁的局面。
 
                            关于在镇江切实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的建议
 
民盟镇江市委会
    镇江地处长三角,水陆空交通便利,具有极好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镇江的发展速度一直落后于苏、锡、常,近年来又有被通、泰、扬超越之势。为此,市委书记许津荣在去年4月30日召开的全市“推进思想解放、推动科学发展”总结部署会上明确指出:只有思想领先,发展才能领先。思想解放越深入,今后的发展才越有活力。而且明确要求,必须真正做到“五个破除”、“五个强化”。
    确实,深刻总结镇江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总觉得弥散于镇江的地域文化中缺一点什么?精神!一种挑战现实、追求卓越的精神,一种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意志,一种责任担肩、执行到位的品质。而这些正是现代城市发展、每个人自身发展的核心品质。
俗话说,只要精神不倒,办法总比困难多!镇江要跨越发展,人是决定因素。不仅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更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建设学习型城市,更新镇江人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和网络,来加速知识更新,培养和造就大批各级各类人才,建设人才高地,使镇江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不竭的创造力和竞争力,这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而在当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建设学习型城市就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思想解放和思想领先的前提是学习,不断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方觉差距,方知不足,方获动力,方振精神,方具创新,方有作为。
    一、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的、意义:
    第一,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此,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树立起现代发展观,把加强人力资源能力,特别是领导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放到镇江城市发展的突出位置,建设学习型城市就是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第二,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为了实现镇江跨越发展长远目标的需要。新的发展思路的实施需要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因此,要真正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必须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镇江跨越发展的新支点。
    第三,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将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于城市管理实践的创新举措。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勃兴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宏观管理理论。为此,建议将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于镇江城市系统和社会各个领域,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镇江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型模式,通过在全市普遍建立各类学习型组织,进而确立系统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思路。
    二、如何持续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创新工程。这方面,常州、大连、贵阳等城市已经探索出成功经验。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整体策划、组织、指导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第二,开设镇江学习型城市网。设置相关栏目,使之成为镇江创建学习型
城市的工作平台、宣传平台、资源平台、推进平台。
    第二,围绕共同愿景,培养各类人才队伍。紧扣共同愿景,通过学习型城市
的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外经贸人才、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六支队伍的建设。
    第三,组织团队学习,构筑多元学习平台。在建设学习型城市过程中,高度重视各类组织的团队学习,在引导市民进行个人学习的基础上,构筑多元学习平台,广泛组织开展团队学习。
    1.设立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节”制度。建议将每年九月的第一周作为镇
江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学习节。学习节的活动要精细策划,各部门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
    2.开展“新三学”(即学电脑、学外语、学科技知识)和推广普通话活动。
    3.开展“农村文化超市”和“农村文化月”活动。
    4.制度性地组织镇江高层论坛和市民大讲堂。引导相关部门结合知识优势,
如司法系统开设市民普法大讲堂;科技系统开设市民科普大讲堂;卫生系统开设市民健康大讲堂、文化系统开设市民文化大讲堂等等。
    5.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
    第四,发动全员参与,建设各类学习型组织。结合镇江实际,围绕机关、部门、企(事)业、社区、村镇、家庭等不同组织,构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和体系。
    1.围绕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开展建设学习型机关活动;
    2.围绕提高整体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开展建设学习型部门活动;
    3.围绕推进创业发展、实现增产增效,开展建设学习型企(事)业活动,;
    4.围绕提升文明程度、丰富居民生活,开展建设学习型社区活动;
    5.围绕提高文化素质、增强致富技能,开展建设学习型村镇活动;
    6.围绕陶冶情操、提高生活质量,开展建设学习型家庭活动。
    第五,进一步加强镇江公共性学习场所和文化设施建设。
    我们要让镇江读书看报的多起来,打牌打麻将的少起来;逛书店进图书馆的多起来,下馆子的少起来;思考问题的多起来,乱发牢骚的少起来;享受生活的多起来,埋怨生活的少起来;忙于致富的多起来,无所事事的少起来;自主创业的多起来,靠等就业的少起来。我们坚信,随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它必将对镇江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产生持久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
 
                 民盟镇江市委隆重召开十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
    民盟镇江市委会于2010年3月3日隆重召开十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镇江市民盟主委陈昆山所作《参政议政共谋镇江发展要务 服务社会树立民盟良好形象》工作报告;听取了民盟江大委员会、民盟丹阳委员会、民盟机关支部、民盟江苏省镇江中学支部、民盟镇江市普教工作委员会所作盟务工作经验交流发言;同时,大会还就如何更好地开展盟务工作作了有益的探讨。副主委佘其瑞、李鼎如与全体常委、市委委员,各基层组织主委及专委会负责人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驻会副主委任一鸣主持。
    陈昆山主委代表常委会所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2009年的工作中,盟市委坚持把促进镇江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树立精品意识,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人大、政协平台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2009年初召开的政协镇江市六届二次全会上,盟市委向大会提交集体提案10件,盟员政协委员提交个人提案70余件。盟市委在会上所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与我市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大会发言得到中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我市召开的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表彰大会上,民盟、教育界政协委员活动小组获先进委员活动小组;原市盟主委赵杰文获优秀政协委员称号;盟市委所提集体提案中有2件获优秀集体提案;盟员政协委员所提个人提案中有7件获优秀个人提案。为做好2010年“两会”建议、提案的征集工作,盟市委在会前专门印发文件,分别召开普教界别和高校、综合界别基层组织负责人会议,组织发动和引导广大盟员积极参政议政。在深入调研、广泛征集、整理的基础上,盟市委向政协镇江市六届三次全会提交集体提案12件,盟员政协委员提交个人提案115件,分别占本次全会集体提案和个人(联名)提案数的19.7%和28%,反映了盟员参政议政的热情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盟市委在大会上所作《山水情怀 本色镇江 精心打造宜居城市》的发言,得到广泛好评。多名盟员政协委员因紧扣重点、热点问题建言献策而成为热点人物,受到新闻媒体的普遍关注。通过双月座谈会积极向中共市委建言献策。2009年,盟市委先后围绕“建设学习型城市”、“大学生自主创业”、“发挥驻镇高校优势,服务镇江跨越发展”3个专题深入调研,形成3篇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分别在中共市委召开的相关“双月座谈会”上作了发言,受到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其中,盟市委通过调研形成了我市首份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调查报告,为此,《镇江日报》在要闻版进行了较大篇幅的报道,充分肯定我盟的调研成果和建议,并发动社会各界围绕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在我市引起较大反响。充分发挥盟员智慧,深入开展“一支部一调研、一盟员一建议”活动。2009年累计收到基层盟组织和盟员各类调研报告、建议50余件。部分调研报告和建议已转化为盟市委集体提案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和向市政协大会提交。其中,报送的《从速治理东门住宅区域环境污染问题的建议》在《镇江信息》刊出后引起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市长刘捍东、常务副市长陈照煌均作了重要批示。盟市委在2009年的各项工作中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不断开拓创新,为促进我市四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报告同时强调:在2010年的工作中,市民盟将开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列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民盟自身建设全过程和履行职能的各项工作之中。认真学习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民盟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镇江民盟自身建设,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为民盟及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推进镇江跨越发展,实现后发先至目标做出新贡献。
    在会议分组讨论中,来自各个界别的盟员们对盟市委一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大会工作报告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民盟镇江市委会2009年的主要工作和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对2010年工作所作部署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切实可行。盟员刘镇、王瑞楠、毛珊美在讨论结束后分别代表各组作了大会交流;原市政协副主席、市民盟主委滕子明到会看望了与会盟员。假座凤凰岭饭店举行的民盟镇江市委十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于当日在和谐、团结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镇江市民盟  张苏明)
 
 
                参政议政共谋镇江发展要务 服务社会树立民盟良好形象
               ——在民盟镇江市委十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陈 昆 山
(2010年3月3日)
 
各位委员、同志们:
    现在,我受民盟镇江市第十一届常务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去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0周年。一年来,在中共镇江市委和民盟江苏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共镇江市委统战部的指导帮助下,盟市委带领全市盟员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领会中共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镇江市委五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坚持“立盟为公、参政为民”的宗旨,把促进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积极致力于镇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服务社会,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推进镇江发展新跨越建言献策
    盟市委坚持把促进镇江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树立精品意识,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
    (一)充分利用人大、政协平台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人大、政协则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在2009年初召开的政协镇江市六届二次全会上,盟市委向大会提交集体提案10件,盟员政协委员提交个人提案70余件。省和县(区)各级盟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在“两会”期间提交了许多有分量的建议和提案。盟市委在会上所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与我市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大会发言得到中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省人大代表、市盟副主委李鼎如在省人代会期间与其他2名代表联名向省高级人民法院反映我市恒顺集团诉讼判决不公问题,引起省高院高度重视。公丕祥院长亲自来镇听取代表意见,案件最终得以改判,维护了司法公正和企业合法权益。许多提案质量较高,体现了盟员较强的政治责任和较高的参政议政能力及水平。在我市召开的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表彰大会上,民盟、教育界政协委员活动小组获先进委员活动小组;盟市委原主委赵杰文获优秀政协委员称号;还有2件获优秀集体提案,7件获优秀个人提案表彰。
    为做好2010年“两会”建议、提案的征集工作,盟市委在会前专门印发文件,分别召开普教界别和高校、综合界别基层组织负责人会议,组织发动和引导广大盟员积极参政议政。在深入调研、广泛征集、整理的基础上,盟市委向政协镇江市六届三次全会提交集体提案12件,盟员政协委员提交个人提案115件,分别占本次全会集体提案和个人(联名)提案数的19.7%和28%,反映了盟员参政议政的热情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盟市委题为《山水情怀 本色镇江 精心打造宜居城市》的大会发言,得到广泛好评。多名盟员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因紧扣重点、热点问题而成为热点人物,受到新闻媒体的普遍关注。
    (二)通过双月座谈会积极建言献策。2009年,盟市委先后围绕“建设学习型城市”、“大学生自主创业”、“发挥驻镇高校优势,服务镇江跨越发展”3个专题开展深入调研,细致分析,形成3篇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分别在中共市委召开的相关“双月座谈会”上作了发言,受到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其中,盟市委通过调研形成的我市首份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调查报告,《镇江日报》在要闻版进行了较大篇幅的报道,宣传我盟的调研成果和建议,并发起社会各界围绕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在我市引起较大反响。
   (三)充分发挥盟员智慧,深入开展一支部一调研、一盟员一建议活动。2009年累计收到基层盟组织和盟员各类调研报告、建议50余件。部分调研报告和建议已转化为盟市委集体提案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和向市政协大会提交。其中,报送的《从速治理东门住宅区域环境污染问题的建议》在《镇江信息》刊出后引起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市长刘捍东、常务副市长陈照煌均作了重要批示。
    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履行参政党职能奠定坚实基础
    为适应时代发展和形势要求,盟市委以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为中心,以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为目标,着力加强自身建设。
    (一)思想建设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盟员的思想政治素质。2009年以来,盟市委组织广大盟员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胡锦涛同志两个重要讲话和《民盟中央关于加强思想建设的意见》精神,在全市盟员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推进盟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盟员自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盟的优良传统,宣传优秀盟员的事迹,盟市委还将40多位民盟老一辈领导人、杰出人士、知名专家的生平、主要贡献及社会影响进行整理,上传到镇江民盟网,组织基层盟员点击学习,以此来进一步增强盟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党派意识。
    2.着眼大宣传,不断提升镇江民盟影响力。盟市委将宣传工作与其它工作有机结合,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创新《镇江盟讯》的办刊方式,提升办刊质量。全年共出刊《镇江盟讯》3期。为全面展示基层盟务工作和盟员风采,盟市委采用与基层支部约稿,联办专辑的方式,先后与二中、三中、旅游学校支部联合出刊,全方位介绍基层组织在参政议政、自身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和成绩。二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沟通,借助外力,扩大民盟的社会影响。2009年以来市盟举办的教育论坛、大学生自主创业调研、监所帮教、政协大会发言、提案等有影响的活动、事件先后被我市各大新闻媒体、中央《团结报》、《江苏民盟》、《挚友》等作了报道。三是完成《镇江年鉴》“镇江民盟”篇目的编撰和《镇江市志(1983-2005年)》“镇江市民盟”专章的撰写。
    3.注重网站建设,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2009年以来,我们以“镇江民盟”网站建设作为加强民盟宣传工作、提升盟务工作水平的突破口,积极推进盟务政务管理工作。盟市委下发的文件、通知和各类盟务信息均在第一时间上网,实行网上公布,并及时做好网站的维护更新。还利用镇江民盟网围绕调研课题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收到较好效果。目前,镇江民盟网的点击率已超过11000次。“镇江民盟”网正逐步成为盟务工作高效、开放的平台,基层组织交流、展示的平台,盟员风采呈现、聚焦的平台。
    (二)组织建设
    1.注重质量,组织发展有序进行。盟市委坚持“三个为主”的组织发展方针,全年新发展盟员17名,其中副高职称8名,70后11名。目前,全市现有各级基层盟组织38个,盟员68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3名,教授66名,副教授或具备副高职称以上的37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12名,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51名,特级教师5名。
    2.加强培训,提高盟员整体素质。去年分两批对近两年入盟的38名新盟员进行了培训,既有PPT课件形式的盟史盟章宣讲,也有参观冷遹先生故居的传统教育;盟市委还举办了基层盟务骨干培训班,邀请市委统战部党派处张钢星处长、市委党校孙忠英副教授,为80多名基层盟务骨干分别作“多党合作理论”和“循环经济”方面的讲座,既提升了理论水平又开阔了视野;盟市委还组织7名盟员参加了由市委统战部组织的县处级党外领导干部研修班,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研修培训,使培训呈多层次性。
    3.勤奋工作,立足岗位展现风采。一年来,全市盟员立足本职,兢兢业业,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骄人业绩。盟市委原主委赵杰文教授荣获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作为获奖代表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还先后荣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30周年科技发展贡献奖(全国获此殊荣的专家仅12名)和全国侨联、国务院侨办联合授予的“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原江苏大学校长、盟员杨继昌主持,李伯全教授参加的“节能环保型球团链篦机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年届八旬的原中国农科院蚕研所蚕业史研究专家、盟员周匡明历时一年编纂、出版了《中国蚕业史话》一书,在中国蚕桑界获得好评,并被评为“镇江市十佳科普图书”。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市高校盟员获得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攻关课题近40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件。
    其他盟员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优异成绩,为民盟树立了形象,赢得了声誉。
    (三)机关建设
    2009年,盟市委机关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抓手,继续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升机关整体形象。一是加强学习,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每周一的全体机关干部集中学习已形成制度。二是注重制度建设,严格按制度办事。结合党派机关工作实际,修订、充实了机关工作制度,盟机关的各项工作更加规范、科学、有序。三是提升品质,精心打造机关文化。围绕“学习、合作、实践、创新”八字要求,从服务态度、举止仪表、工作效率、环境卫生等各方面提升工作质量。开通“企信通”信息平台,每逢重大节日或重要活动,通过平台向基层盟员发送手机信息,体现盟市委对盟员的人文关怀,实现与盟员的信息互动。四是改进作风,努力建设效能型党派机关。去年5月,盟市委适时组织了“效能型机关建设”专项学习实践活动,重点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召开了一次效能建设研讨会,做到在建设效能型机关上同心、同行;召开了一次民主生活会,专题研讨提高执行力问题;召开了一次自查自纠会,各处室进行自我剖析,边查边改;开展了一次效能竞赛,在机关内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组织了一次有特色、高质量的服务基层活动,送家庭教育系列讲座到学校等。五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机关调研能力有了新提升。一年来,盟市委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重点课题,由主委和驻会副主委带队,全体机关干部积极参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断探索调研新形式,取得较好成效。1.深入基层开展盟务工作专项调研。去年4-5月,盟机关干部深入各基层组织展开调研,形成了3份调研报告,对指导、帮助基层开展盟务工作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改善了机关作风,提高了盟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围绕“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展专项调研。去年5月,通过深入驻镇高校,走访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市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公室,召开大学生座谈会,组织书面问卷和网上问卷调查等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镇江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调查报告》和《关于进一步改善我市大学生创业软环境的建议》。3.围绕“发挥驻镇高校优势促进镇江跨越发展”组织专题调研。去年9-10月,通过在驻镇高校和南京高校召开座谈会,组织书面问卷和网上问卷调查等,就“进一步加强我市产学研合作”形成专项调研报告向中共市委建言献策。4.结合政协大会议题做好会前调研。去年11-12月,围绕推进镇江旅游事业、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大学生创业软环境、建设学习型城市、加强我市文博场馆建设等议题,走访相关单位、深入现场勘察、组织问卷调查等形式,认真撰写提案,积极建言献策。
    三、发挥优势,树立品牌,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服务
    长期以来,镇江民盟发动广大盟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为社会做好事、做实事,增强盟的凝聚力,践行盟的宗旨。
    (一)监所帮教形成品牌。2006年以来,我盟与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结成共建对子,通过开展法律讲座、心理健康辅导、知识技能培训、文艺联欢等多种形式的监所帮教活动,给未成年犯这个社会中极其特殊的群体以无私的关爱和帮助。2009年,盟市委继续选派卞新国、李榆容、赵铁志、陈正霞、彭宪辉、唐建中、冯鑫明等盟员专家深入监区,在未成年犯中开展“四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给司法干警、失足少年及家长作讲座近10场,现场听课人数4000多人(次);还联合南师大送文艺进未管所,与未管所举办文艺联欢。开展的系列帮教活动得到了盟中央和盟省委的高度评价,在11月召开的民盟江苏省帮教工作会议上我盟作了经验介绍。12月,中央《团结报》记者又专程来镇对我盟的监所帮教工作进行专访报道。监所帮教已成为我盟社会服务的一大品牌。
    (二)成功举办镇江民盟教育论坛。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我盟及时把握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24号文件的时机,于去年9月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成功举办了镇江民盟第一届教育论坛。15位盟员教师、学生代表、社会代表围绕“减负增效  提升内涵——我为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献智慧”这个主题发表观点,展开讨论,提出建议。市人大、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宣传部、市教育局等各有关方面的领导及盟员代表近200人现场参与讨论。《镇江日报》、《京江晚报》、镇江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均及时进行了报道,镇江电视台“教育在线”栏目组还对论坛进行了全程录像并制作了10分钟的专题片在电视节目中播出,在我市引起强烈共鸣。
    (三)送家庭教育报告到基层。去年下半年,盟市委组建了由盟员教师、专家组成的镇江民盟家庭教育报告团,在充分酝酿、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赴市区部分初中开展送家庭教育到基层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4场主题为“关注孩子心灵成长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报告会,从心理层面解读初中生的成长历程,指导家长科学育子,听取报告的家长近2000人,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欢迎。
    (四)广大盟员热心社会公益活动。许多盟员多年来一直热心社会服务工作,他们以己之长,尽己所能,服务社会。江苏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卞新国教授多次赴未管所为失足少年作报告,还应邀在市民大讲堂为市级机关干部和市民作《传统文化与修身养性》的讲演;盟员李君荣、陈吉祥为来自全市各大医院的200多名医生举办医学专题讲座;原丹阳市书协主席、盟员余康宁在“八一建军节”为部队官兵泼墨挥毫,表达对军人的敬意;阚爱萍、陈正霞等盟员常年活跃在我市文艺战线,多次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孙小娟、李颖等盟员多次送家庭教育报告到基层学校。其他盟员也都结合自身优势,坚持开展社会服务。既弘扬了“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立盟宗旨,更树立了镇江民盟的良好形象。
    四、强化激励,争优创先,为促进民盟事业新发展注入活力
    为及时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盟市委开展了2009年度镇江民盟先进支部和优秀盟员评选活动,并于今年1月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剧场隆重举行了先进表彰大会暨迎新文艺演出。来自全市基层的近50名盟员文艺骨干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充分展现了镇江盟员的风采。演出过程中,还邀请新盟员集体登台亮相,由老主委滕子明、赵杰文亲自为他们赠送盟史盟章,让新盟员充分领略民盟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各位委员、同志们:
    2009年,镇江民盟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全市盟员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借此机会,谨向各位委员和全市广大盟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取得的成绩固然可喜,工作中的不足更要我们持续改进。问题主要表现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水平和质量还有待提高;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还需上水平;基层组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有待创新;组织发展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如何将旗帜性、代表性的优秀人士吸引到民盟组织中来;民盟机关效能建设如何持续开展等等。这些均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盟务工作中认真研究和改进。
 
今年工作思路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全面推进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盟市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民盟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镇江民盟自身建设,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为民盟及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推进镇江跨越发展,实现后发先至目标做出新贡献。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夯实多党合作政治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行动指南。当前,民盟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盟,增强全盟同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事关参政能力提高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高度看待理论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善于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变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自觉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推动盟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再上新台阶。今年将开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列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民盟自身建设全过程和履行职能的各项工作之中。
    二、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为镇江民盟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盟市委将坚持以思想建设为核心、组织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实现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把自身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组织建设。以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新盟员发展为重点,认真抓好组织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要在盟内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持久地推进“人才强盟”战略。积极争取中共各级党组织及党委统战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为民盟发展急需人才和短缺人才,特别是发展旗帜性、代表性人物时提供帮助。要在坚持三个《纪要》精神、“三个为主”方针的基础上,注重吸收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要加大对70年代后出生的代表性人士的发展力度。要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基层盟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继续组织先进评选活动,不断增强基层组织活力。要通过多种途径,巩固民盟特色和优势,优化盟员结构,为盟的参政议政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组织保障。
    ——强化大宣传理念,进一步增强思想建设和宣传工作实效。把思想建设和宣传工作寓于各项具体工作之中,以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和组织建设的优秀成果丰富思想建设和宣传工作的内容,扩大镇江民盟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提升《镇江盟讯》的办刊质量,进一步办好镇江民盟网站,力求在发挥舆论导向、及时宣传盟务工作、贴近基层和盟员、体现新时期参政党特色等方面有所创新。同时,进一步增强镇江民盟自身宣传意识,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个盟员的积极性、能动性,让每位盟员都成为盟的宣传员,通过基层盟员良好的形象、突出的业绩展现盟的风采。今年上半年将正式组建镇江民盟“盟史盟章”宣讲团,并赴基层组织开展宣讲活动。
    ——转变作风,提升水平,继续推进效能型机关建设。机关建设要严格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重在加强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机关的枢纽作用。继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打造机关文化,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正确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提高机关整体工作水平和办事效率,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继续推进盟务政务管理工作,努力把盟机关建成效能型党派机关。
    三、发挥民盟特色和优势,不断提升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010年是我市奋力推进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跨越发展,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和谐共享”的总体要求,全市盟员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坚持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影响全局的倾向性、关键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建务实之言,谋发展之策。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升参政议政工作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密切与盟省委、兄弟盟组织、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驻镇高校的联系合作,增强参政议政合力。继续开展“一支部一调研,一盟员一建议”活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对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升参政议政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在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增强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学生自主创业、宜居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等领域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精品提案。举办“大中专学生创业教育”为主题的第二届镇江民盟教育论坛。继续抓好参政议政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实职人员及各专委会、基层盟组织的参政议政热情,力争在信息和社情民意工作上有新突破。
    ——创新思路,着眼长远,扎实推进社会服务工作。社会服务是民盟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要内容。为此,将继续开展“监所帮教”系列活动;着手实施“烛光行动”计划,利用我盟教育优势,与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所属暨南学校联合开展助教助学活动;组建“镇江民盟科普教育报告团”,在我市中小学生中举办科普讲座;继续组织“镇江民盟家庭教育报告团”宣讲活动;继续调动民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民盟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这一领域中特有的优势和作用。探索建立民盟服务社会长效机制,形成以智力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工作体系。
    各位委员,同志们: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在中共镇江市委和民盟江苏省委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盟员,奋发作为,扎实工作,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开阔的视野、更创新的举措全面推进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为奋力推进镇江跨越发展、实现后发先至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镇江民盟举行2009年度先进表彰暨迎新文艺演出
    元月23日下午,民盟镇江市委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剧场隆重举行镇江民盟2009年度先进表彰暨迎新文艺演出。
    在首先进行的表彰活动中,由驻会副主委任一鸣宣读表彰决定,授予“江苏大学六支部”等9个支部为“先进盟支部”,授予郎黔山等119名盟员为“优秀盟员”;接着,市盟常委李伯全、荆国南、杨晓勤等上台为12名优秀盟员代表颁发荣誉证书;市盟副主委李鼎如、任一鸣上台为9个先进盟支部颁发集体荣誉证书;最后,市民盟主委陈昆山上台亲自为民盟丹阳委员会、江苏大学委员会、机关支部及镇中支部4个荣获“民盟江苏省委基层组织工作先进集体”的基层组织颁发奖牌和光荣册,并发表了简短而又热情洋溢的讲话。讲话中,陈主委对我市及镇江民盟在2009年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作了简要回顾,对全市盟员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号召全体盟员再接再厉,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创佳绩。紧接着举行了迎新年文艺演出。来自我市基层的近50名盟员文艺骨干表演了14个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节目形式涉及歌舞、器乐、书法、诗朗诵、戏曲等,向广大盟员奉献了一台精彩纷呈、高艺术质量的文艺表演,充分展示了镇江民盟的盟员风采,剧场中不时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表演过程中,还穿插举行了新盟员上台与大家见面的仪式,15名新盟员集体登台亮相,由老主委滕子明、赵杰文亲自为他们发送盟史盟章,让新盟员充分领略民盟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出席活动的领导有原副市长、原市政协副主席、原市民盟主委滕子明,原江苏大学副校长、原市政协副主席、原市民盟主委赵杰文,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副院长、市农机局副局长、市民盟主委陈昆山,市委统战部副调研员、党派处处长张钢星,市教育局副局长蔡晓海及我市各高校党委统战部部长等。近250名基层盟员观看演出。
                                                                             盟办   陈强
 
                     关于表彰2009年度先进盟支部和优秀盟员的决定
各基层组织: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0周年。一年来镇江民盟各级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改革开放稳定大局,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社会服务,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为推动镇江跨越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全市盟务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民盟镇江市委决定对2009年度盟务工作成绩突出的盟支部和盟员进行表彰,授予民盟江苏大学六支部等9个支部为“先进盟支部”,授予郎黔山等119名盟员为“优秀盟员”。希望被表彰的组织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切实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在今后的盟务工作中再创佳绩。
                                                                                        
                                                           民盟镇江市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一日
                                          
先进盟支部名单(9个)
民盟江苏大学六支部
民盟江苏科技大学一支部
民盟镇江高专支部
民盟教育直属支部
民盟机电高职支部
民盟旅游学校支部
民盟丹阳五中支部
民盟科技支部
民盟丹阳文化支部
 
                                优秀盟员名单(119人)
民盟江大一支部:郎黔山、雍建平、吴婕、俞炘、周莲英
民盟江大二支部:张琪安、王文兵、陈斌、吴转利、陈庶来
民盟江大三支部:黄瑶、袁建平、王国林、李伯全、鲍勇、何仁
民盟江大四支部:张海方、蔡小霞、施宁华、端礼荣、张芸
民盟江大五支部:黄秋生、高建青、肖寿华
民盟江大六支部:卞新国、朱敏、何诗荣、沙振关、羊 涵
民盟江科大一支部:陈宁、王琪、瞿云桃
民盟江科大二支部:巢遗棠、刘镇、冯鑫明、闫仁武
民盟江科大三支部:吴锡琴、魏兆和、卢一飞
民盟镇江高专支部:邹斌、高晖、李洁、马军、罗爱红、吴晓渊
民盟句容农林小组:吴小香
民盟教育直属支部:连利、李颖、孙小娟
民盟镇中支部:李榆容、王文霞、赵玉柱、陈义、李伟、朱长荣、杨小兰
民盟一中支部:杨慎德、陈正霞、潘康、李佳、张志伟、张爱京
民盟二中支部:沈坎住、巫庆荣、赵铁志、宋小军
民盟三中支部:王惠园、胡存恺、黄菊、缪延明
民盟实验高中支部:邵龙瑞、顾宏宇、刘瑜
民盟江科大附中支部:林翠梅、陈慧
民盟机电高职支部:凌贻清、缪晓娟
民盟旅游学校支部:贺荣夫、陈延、易江
民盟小教支部:白晓春、张江安、陆彩云、丁永华、陈恒联
民盟机关支部:佘其瑞、杨晓勤、周家清、杨爱清
民盟润州支部:胡双发、高巧立
民盟文化支部:滕道生、束小东、江宁、孔令萍
民盟科技支部:宋平、祝智、钱本立、孙兴宏、孙成
民盟煤炭支部:李成栋
民盟四院支部:许林萍、曹卫平
民盟丹阳医卫:肖鸣、王正斌、朱清
民盟丹阳文化:贾云飞、王倩、周宇清
民盟省丹中支部:王永强、朱彩娥 、戴锁斌
民盟丹阳三中支部:顾少波
民盟丹阳五中支部:王龙和
民盟丹阳六中支部:常卫平
民盟丹阳吕叔湘中学支部:陈阳、顾锁朝、杜顺涛、吴艳霞

(责任编辑:zjmm)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