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思想建设 > 盟史资料 > 镇江盟讯 >

镇江盟讯2009年第三期

时间:2009-10-26 17:56 来源:未知  作者:zjmm  点击:


 

本期要目  2009年第3期(总第102期) 
 
盟务要闻
镇江市民盟举办“减负增效提升内涵大家谈”教育论坛
“减负令”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什么?
提前放学,孩子就轻松了吗?社会各界热议“减负令”
镇江市首个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调查报告新近出炉:多有创业意愿  大多力不从心
市民盟在镇江市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中获奖
 
民盟旅游学校支部专辑
镇江南山的又一道亮丽风景——镇江市旅游学校
打造一流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新跨越
激励法在教师管理中的运用
时代呼唤自强不息的女教师
文明礼仪谈
古老的美好
 
盟内动态
盟员赵杰文教授获 “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
镇江四中盟员、吴铁老师喜获全国健康老人称号
我市著名盟员画家林长生《国画作品选》出版
盟员马军、顾宏宇美术作品在镇江画院展出
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卞新国应邀赴省未管所做讲座
 
盟员风采
为纪念馆事业默默耕耘的人
——记镇江市政协委员、民盟丹阳文化支部主委贾云飞
在教育中享受着生命
——记民盟丹阳委员会副主委、丹阳市第八中学校长贺云华
                                                                               
 
主        编:民盟镇江市委员会宣传处     责任编辑:任一鸣   张苏明
邮编、电话:212001  84421556             地     址:市解放路21号民主党派二楼
E-mail :renyiming2000@163.com           镇内刊第017号
           xtalje@126.com             
镇江民盟网址:http://www.zjmm.gov.cn
                                                                                
 
      镇江市民盟举办“减负增效提升内涵大家谈”教育论坛
    编者按: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于不久前下发了“苏办发[2009]24号”
文件(即“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的意见》的通知”),对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新的要求正成
为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教与学各方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下
的教育任务——减负增效,而实际上,“减负增效”正是长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努
力的方向,它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为此,镇江市民盟在今年庆祝第25个教师节到来
之际,于9月13日下午假座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教育论坛,论坛的主题
为“我为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献智慧——减负增效提升内涵大家谈”。市人大教科文卫
委主任潘法强,市政协教卫文体委主任范然,中共镇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
主任赵珏,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徐礼宾,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国俊等有关领导与来自市民
盟教育系统的盟员,部分中学生代表近300多人出席了论坛。到场的还有市民盟主委陈
昆山,原市民盟主委滕子明、赵杰文,市民盟副主委佘其瑞、李鼎如、任一鸣,市青
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时伯庆等。
    在论坛活动中,来自市二中和镇中的赵铁志、李榆容两位老师,作为主持人先从
四位学生代表所谈对学习中减负增效的认识,进而延伸出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社
会对此所应承担的责任等话题。台上分组嘉宾各抒己见、观点积极鲜明,气氛热烈,
主持人还对每位发言者所谈内容进行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收到了预期的
效果。在台上的互动中,各方嘉宾们的精彩演说不时赢得阵阵掌声。最后,市教育局
副局长陈国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对市民盟围绕“减负增效”举办教育论坛的
立意、选题和成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还就市教育局进一步推进“减负增效”
工作作了阐述;市民盟主委陈昆山在论坛活动结束前向与会者致教师节贺辞。镇江民
“减负增效提升内涵大家谈”教育论坛于当日圆满结束。本此论坛活动已通过镇江
电视台、镇江人民广播电台、《镇江日报》、《京江晚报》、市教育局与电视台联办
“教育在线”、镇江教育信息网、民盟江苏省委网站作了宣传报道。
                                        (市民盟宣传处)
 
              “减负令”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什么?
                    本报记者  王丽青      本报通讯员  张苏明
      今年6月12日,江苏省委办公厅、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苏办发[2009]24
号”文件,即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
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24号文件”)。随后,6月22日,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
发布《关于开展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情况专项督导的通知》;7月29日,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在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被
准许通过;9月4日,省教育厅办公室发布《关于中小学生在校时间有关问题的通知》。
  短短3个月不到的时间,我省就先后发布了四则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相关的通知、条
例,特别是24号文件的发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为此专门在南京举办了一次力度
空前的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会,而文件中关于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减负增效的“五严禁
令”,更是措辞严厉,让众多教育界人士惊呼这是悬在全省各地中小学校长头上的一柄
“达摩克利斯之剑”。
  相关通知、条例推进如此密集、要求如此严格,从中不难看出我省规范中小学办学的
决心,或许不得不承认,江苏省中小学教育确实到了必须重拳整治的时刻。
  那么,24号文件究竟规定了哪些内容?“五严禁令”严厉在何处?实施“减负增效”
的措施、责任、目的又该体现在哪些方面?9月13日,镇江市民盟就上述一系列问题,在市
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了一场主题名为“减负增效提升内涵大家谈”的教育论坛,来自我市
各界的近20名代表,分别从学生、家长、教师、校长、行政主管单位这五个层面,表述了
各自的观点。
                         我们为什么“怕”减负?
   关于“减负”,这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似乎只要一提到素质教育,大家都会把目光
聚集在学生负担上。然而,“减负、减负、越减负担越重”,这样的怪圈也让众多中小学
生、老师、家长为之深深困扰。在这次教育论坛上,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校长,也纷
纷对这一次江苏省的“减负增效”要求表现出某种困惑和担忧。
  对于“减负”措施和效果忧心最甚的莫过于学生和家长了。此次论坛邀请了来自镇江
中学高二、高三两个年级的4名同学,身为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中学生,这4名同学无一不
对推行“减负”表示欢迎,认为这一举措将使他们获得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他们
随后又提出下面的疑问:第一,政令的推行能否保证公平?高二的钱汉同学认为,虽然
“减负令”必须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但他很担心苏北某些学校会继续实行“县中模式”。
  钱汉有这样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据记者了解,一直以来,江苏省南北两地的教育观
念和模式存在着差别,苏北地区在学习方面施加的压力相对较大,一些学校坚信花了时间
就能学好,这种施教方法被业内人士称为“县中模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智力相
当的情况下,学习成绩和时间是成正比例增长的,当然,这其中耗费的是中小学生宝贵的
锻炼时间和休息时间。记者同时也了解到,在2003年以前,我市中小学校还少有开展晚自
习的,但是,在不甚理想成绩面前,我市的中学也陆续开始实行晚自习制度,高考成绩也
随后有所好转。
  所以,假如这次“减负令”推行的过程中,我市学校,特别是高中严格执行,而省内
其他城市如若阳奉阴违,那么,在高考这块蛋糕面前,我市学生分得的一份必然就小了。
  学生和家长的担忧之二在于,“减负令”究竟能持续多久?夏女士是一名高二学生的
家长,她坦率地表示,自己很担心政府会“变风”,她的意见刚一抛出,立刻得到在场学
生家长的一致认同。
  记者在24号文件中看到,“五严禁令”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
升学指标”。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不得
以高(中)考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标准进行排名和奖惩,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高(中)考成
绩、升学率等情况,不得炒作‘高(中)考状元’”。但是,家长们却担心,相关职能部门
的领导更换后,是否还能继续严格执行“五严禁令”?一旦相关领导顶不住压力,成绩至
上之风是不是又要卷土重来?
  对此,润州区教育局副局长陈桢康表示,任何一个政策出台,在执行过程中都可能会
遇到一定的困难,遇到一些不理解也是正常的。与其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挣扎,不如
回归教育的本源。
  陈桢康认为,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从我
做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会逐步形成。人们将会看到,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明显
下降,不规范办学的现象明显减少,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明显
提升。同时,陈桢康也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肯坚持常抓不懈、齐抓共管,建立起稳定的适
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秩序,构建起有利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
业负担的长效机制。
                         减负“减去”了什么?
   24号文件对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作业时间、考试次数都进行了严格的量化规定,而且
要求杜绝任何形式的校内外补习和考试。陈桢康指出,所谓“减负”,就是要减去学生过
重的学业负担,让学习变得更有目的、更有兴趣。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现场嘉宾和观众
的一致认同。
  陈桢康认为, “减负”的目的就是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第
一,通过“减负”,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材、了解学生,
准备教案,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第二,通过“减负”学生可以获得更多自主学习
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外的主宰。学自己喜欢的知识,做自己喜欢的事
情,走自己想走的人生轨迹。第三,不要把上大学当成是十二年学习的唯一目标。学历不
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
  “减负令”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更健康的成长,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对晚自习、课
外补习、各类考试实行“一刀切”,这样的做法让已经习惯了“加班加点”的学生和家长
们产生了恐慌。
  白晓春是一名小学老师,同时也是一名高中生的家长,她在交流时告诉大家,作为一
名老师,她了解减轻孩子负担的必要性,但作为一个家长,她却又为“减负令”的实施感
到惶恐。白晓春说,在上学期放假前,有几天学校没有晚自习,就听自己孩子回来说,难
得的轻松,有学生就失控了,放学后进网吧,玩到七八点钟才回家。而这学期干脆取消了
晚自习,孩子自己就比较矛盾,很想在家学习,但是又觉得家里没气氛,没效率,确实有
些拖沓,担心学习成绩会因此下降。
  白晓春的孩子现在上高二,做妈妈的就担心高考政策没变,对于像自己孩子这样的中
等生来说,努力一下能上,放松了就歇,自己怎么敢打这个赌、放这个松呢?毕竟高考是
需要分数的。因此,就算学校减负,自己家也不敢轻易减负。
  同样是上高二的镇江中学学生崔韬也有自己的担忧,她提出,“减负令”实施后,高
二学生就不能参加统考了,这样不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排名和状态。
  对于学生和家长的担忧,江大附中校长连利指出,新事物在推行中难免会遇到阻力,
但既然“减负增效”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身为教育工作者就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人的成
长规律做好自己的事业,而校长更必须本着 “良心、公心、爱心”,做好这一规定的护花
使者。连利号召全市中小学校长都来积极响应和推行24号文件。
  另一位校领导,江科大附中副校长王家健,则对减负是不是就要减少在校时间提出见
解。王家健认为,3点半放学不等于3点半清空校园。他提出,学校应该尽可能开放机房、
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等场所,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处可去、有事可做。
  王家健的观点得到了在场的市少年宫主任夏薇的赞同,但夏薇同时也承认,我市校外
教育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布局不合理,规模不达标,功能不健全。我市
在市中心地带,不足三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了3个少年宫,1个青年宫,1个青少年活动中
心,而这5家机构的占地面积加起来不超过15亩;另一方面是投入不到位。城区的校外教育
机构虽然多为事业单位,有财政保工资,但大量的福利待遇、相关津贴、公益活动和事业
发展经费却都要单位自筹,并且都有较重的经费上交任务,迫使校外教育无法放弃市场,
公益性的展示也就沦为一句空话。
  在会场上,夏薇还就参加论坛的75名中学生进行了一次现场调查,结果发现,暑假期
间,有1/3的学生去过图书馆,9人去过体育馆,1人去过博物馆,1人去过少年宫,仅有2名
同学的家庭附近有社区活动场所。夏薇还告诉大家,自从“减负令”实施以来,参加少年
宫课外活动的学生总量出现了显著减少。
                     “增效”是减负的悖论?
  “减负增效”,这是24号文件中明确的要求,也曾频频见诸于各类媒体。然而在会场
上,就有数位教育界人士提出“增效是减负的悖论”的观点。
  镇江一中副校长王瑞楠指出,“增效”的重点应该落在“效”上面,假如仅仅认为增
效就是提高学习成绩,这样的“增效”必然无法通过“减负”而获得。王瑞楠提出,当务
之急,是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局面,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设置课程,教育
成果的评价标准向能力评价、发展评价转变。
  与王瑞楠持相同观点的是江科大附中副校长王家健,在王家健看来,不仅要重视学生
成绩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身体素质的改善、学习方法的提升。
  既然减负的目的是要实现增效,而且是全方位的增效,那么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
地达成“减负增效”的目标呢?
  教师代表法泰然、刘瑜对于学习时间减少后,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发表了观点。法
泰然老师表示,正因为规定了上课时间、作业时间,这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出了
新的要求,他认为教师应该经常认真的反思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1.有没有真才实学;2.
有没有与时俱进; 3.有没有确实充分利用了课堂45分钟;4.有没有任意的占用学生的课余
时间;5.有没有真正的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并给予正确的引导;6.有没有在严格要求学
生的同时首先严格的要求自己。
  刘瑜老师则对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提出如下见解:一是学校就要明确教学规范,对
课程标准、教案格式、授课程式、作业批改等教学环节制定刚性要求,并对教师的执行效
果进行考查。二是增强合作意识,注重集体备课的作用。利用集体的智慧,实现教学资源
共享,有效克服教师个体能力的不足。三是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作业与提问的精炼上、有针对性的辅导上,都需要在实践
中不断创新。
  教师负责的是课堂效率,孩子在课堂之外的学习效率就需要家长给予把关。论坛交流
中,几位家长代表各抒己见,老师代表也纷纷给家长出谋划策。
  家长白晓春认为要想“减负”,从家长这个层面来说,第一,家长要克服功利思想,
树立一个大的成才观,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承认孩子有差异。第二,不要盲目追从辅导
班,关注孩子学习状态。第三,从学习以外入手,用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来促进学习效率
的提高。生活习惯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向学习习惯上迁移。
  另一位家长巫庆荣认为,家长首先要对“减负增效”有正确的认识,不能简单认为
“减负”就是减了老师和学校的负,加了家庭和家长的负。其次要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
间,避免孩子养成浪费时间、做事情效率低下的不良习惯。第三要主动与孩子共处、做朋
友,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对其进行引导。第四要加强与任课教师,特别是与班主任的联
系,从而共同研究、形成合力,配合地解决问题。
  而镇江中学老师丁正和提出的“家长学校”方案,被认为或许有助于实现学校与家长
联动,共同做好学生的减负增效工作。丁正和表示,学校可以通过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
训、家访、学校开放日、家校联系卡、校信通、电脑网络等方式,帮助家长认识教育发展
形势,改变教育观念,进而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
  实施减负增效、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在教育论坛
的最后,市民盟提出的“我们的责任”之总结或许可供一鉴:
  学生的责任——须为家境之改善担责;应为文明之光大履责;要为民族之复兴尽责。
  教师的责任——须对生命之成长担责;应为教育质量之提升履责;要为学生知能之传
授尽责。
  校长的责任——须为引领师生和谐发展担责;应为依法办学履责;要为浓厚学校文化
尽责。
  家长的责任——须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为子女成人树样担责;应展现奋发向上
的事业追求,为孩子成才立标履责;要浓厚包容并蓄的社会心态,为教育成就喝彩尽责。
社会的责任——须浓厚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为教育科学发展担责;应营造和谐育人环
境,为推进素质教育履责;要培育创业创新土壤,为中华之崛起而尽责。   
                                    ——摘自2009年9月18日《镇江日报》
 
      提前放学,孩子就轻松了吗?社会各界热议“减负令”
      昨日,在由民盟镇江市委主办的教育论坛上,针对目前的“减负令”,许多教育专
业人士表示,除了一纸“减负令”,社会各界都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采取切实有效的举
措,才能让广大中小学生真正轻松起来。
  记者了解到,前不久,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
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这一“减负令”针对
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画了明确的“硬杠子”,如限定中小学下午的放学时间,小学为三点
半,初中四点半,高中五点半。近半个月的时间,“减负令”在我市各中小学已严格落
实,但社会各界依然对此众说纷坛。昨天下午,来自全市各中小学负责人、教育专业人士
以及学生、家长近300人参加论坛,许多人对此发表了看法。
                      学生欢迎 家长担忧
  来自镇江中学的崔韬和钱汉同学表示,学生对“减负令”非常欢迎,这让他们有了更
多的自主时间,以方便大家有针对性的学习。
  作为家长代表的白晓春女士对此表示了深深的担忧,她感到作为未成年人的中小学生
自觉性相对较差,特别对于初中和小学生来说,没有老师或家长的监督很难自觉学习,小
学生三点半放学到父母下班回家还有两三个小时,这段时间难以让人放心。不少中学生家
长也表示,“减负令”说到底还是一种形式,因为孩子们依然要面对高考,这让我们家长
和孩子一点也轻松不起来。
                      教育人士充分肯定
  许多教育专业人士充分肯定了“减负令”。镇中高级教师丁正和表示,广大家长和学
生要在“减负令”下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提早放学后,一方面要做好家庭作业,同
时要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加强学习,同时还可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差”,包括身体锻炼等
方面。而对于教师来讲,也腾出一定时间强化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育不单
纯是重复循环的讲解,关键是教会学生更科学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
  镇江一中副校长王瑞楠告诉记者,“减负令”具有积极意义,从全省高考的总体情况
看,近年来全省约50万人参考,本一本二的录取人数在10至12万人,这一比例基本是固定
的。“蛋糕就这么大,无非是哪个地区或学校多吃一点。如果各地各校都能坚持‘减负
令’,这对于学校、教师和广大学生肯定是益处多多。”王瑞楠称,减轻多年来教育层层
加码的负担将是大势所趋,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回归到育人的本质上来。
                     教育理念需要转变
  记者注意到,本次论坛上,社会各界最终将矛头指向高考,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否成为
应试教育的根源是与会人员关注的焦点。镇江金钛软件公司老总丁力表示,近年来,用人
单位重视学历的现象越来越弱化,转而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丁力表示,他
们企业近年曾聘用了些名牌院校的毕业生,但许多都无法胜任工作而遭淘汰。相反,许多
低学历的年轻人却因为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上表现突出,成为业务骨干。此
外,身体好、有人缘等也是年轻人立业的重要方面。
镇江旅游学校副校长贺荣夫表示,现行的高考制度已不再是过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
状况,高校的自主招生、通过国际交流赴国外读书以及成人高考等等都是成才的途径。更
何况职业教育也撑起了半壁江山,镇江许多餐饮业的老总都曾是旅游学校的学生。许多用
人单位不招本科生而独独看好有专业特长及实践经验的职校毕业生更是例证。对此,广大
家长和学生更要正确对待“减负令”,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
才。 
 
                                    ———摘自2009年9月14日《京江晚报》
 
 
 
 
按:今年以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几个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在社会上引起了
强烈反响。那么,我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况如何?创业的软环境到底怎样?为此,市民盟
于2009年5月底,6月初分别到部分驻镇高校、高职校等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采用访谈和问
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取得了较为准确和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市
首份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调查报告。《镇江日报》就此作了深度报道,并于2009年8月24日
在该报刊发,现转载如下以飨诸位。(市民盟宣传处)
 
        镇江市首个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调查报告新近出炉:
                      多有创业意愿   大多力不从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高质量的就业。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拓宽大学生
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近期,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
业。如今,我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究竟如何?大学生创业的软环境到底怎样?为此,
民盟镇江市委近期分别到部分驻镇高校、高职院校等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在相关部门协助
下,形成了我市首个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采取了个别访谈和大范围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访谈对象包括了部
分驻镇高校学生工作处及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镇江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公室
负责人等。参加座谈和问卷调查的学生涵盖了理、工、经、医等专业,并覆盖各个年级。
 
                        多有创业意愿,苦于教育匮乏
  驻镇高校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有82.4%的被调查者具有在校期间开展创业的意愿,仅
有4%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反对。从毕业后的创业意愿看,表示毕业后有机会就创业的占
77.5%,表示毕业后一定自主创业的占14.7%,没有创业打算的仅占7.8%。而在创业教育方
面,表示从未参加过创业教育的占86.3%,有近九成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参加过创业大赛等
类似活动,表示不了解政府有关创业政策的竟达到70.6%,只有约三成的被调查者认为了解
相关政策。有86.3%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不了解创业流程,了解的仅占全部被调查者的一成
多。
  高职类院校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则更加不容乐观。虽然有近九成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较
强的创业意愿,但基本上都未参加过任何创业教育和创业大赛等类似活动。不了解政府相
关支持创业政策和创业流程的都在八成左右。    
                         强化创业教育,夯实创业基础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创业教育匮乏让不少大学生在创业之路上“心有余力不足”,难以实现最初的理想。
  在民盟镇江市委会组织起草的一份《关于进一步改善我市大学生创业软环境的建议》中,记者注意到,相关教育、科技界专家确实提出了不少“实招”和“妙招”。如“大力开展创业政策指导进校园活动”、举办“镇江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完善“镇江大学生创业资金扶助平台”等建议都很“亮眼”。在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建议》提出,应尽快成立大学生创业工作专家顾问团,聘请大学教授和多年从事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专家为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评估、指导,帮助他们积累经验、明确步骤、增强创业的基本能力和心理素质。    
  《建议》认为,要结合高校实际,尝试设置创业教育机构,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开拓创业思维,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促进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在建立大学生创业长效培训机制方面,提议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等部门联合各高校,积极推广SYB(创办你的企业)、KAB(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开设创业讲座等富有实效性培训模式,建立大学生创业长效培训机制。    
  在注重高校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教育界专家认为可依托学校现有的第三产业作为母公司,或筹集设立市、校两级创业基金,或以无偿或优惠出租场地等方式,给予大学生技术、资金等创业条件的扶持,探索建立有偿使用、适时剥离、循环衍生、共同发展的创业实践机制。  
                        优化创业政策,打造创业平台
  民盟镇江市委会的调查报告表明,我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还是很高的,但仍有很多问题不容回避和忽视。从全市范围看,创业的成功者只是凤毛麟角,仅有2%左右,这与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为4%)相比,与全世界大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20%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调查结果看,只有7.2%的大学生毕业后有意留在镇江就业创业,这对我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人才高地颇为不利。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了一些减免税收、小额信贷、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促进创业方面的政策。但从整体上来看,这些政策还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也不强,使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在一定层面上还难以找到相应的政策。为此,业内人士建议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将现有的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及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并注意搜集信息,吸收先进地区和周边城市的好政策、好经验和好做法,不断完善相关政策。 
  有关专家还提议适时成立镇江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展示,项目洽谈评估,创业资金和小额贷款申请、工商税务登记等代理服务,成为集创业就业政策和法律咨询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依托镇江留学生创业园、镇江大学生创业园、京口软件园等,建立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创设大学生创业项目安置区域,为我市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
 
 
 市民盟在镇江市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中获奖
      9月16日下午,镇江市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在一泉礼堂隆重举行。市委书记许津荣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市政协主席郭礼荣主持大会。会上表彰了2008、2009年度6个先进委员活动小组、35名优秀政协委员、58件优秀提案和8条优秀社情民意信息,市领导为获奖人员颁奖。
在大会表彰颁奖中,民盟、教育界第二委员活动小组获先进委员活动小组(排名第一)称号;原市民盟主委、政协副主席赵杰文获优秀政协委员称号;在优秀提案表彰中,市民盟所提《做大做强我市职业教育》、《扩建“市老年活动中心”》获优秀集体提案称号,在盟员政协委员所提提案中,佘其瑞(副主委)所提《规范镇江出租车管理,配备机打票据设备》、张琪安等所提《长江路风光带应向西延长》、杨晓勤所提《加快市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潘康所提《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何文萍所提《开通第一楼街和万古路连接道路,缓解大市口交通拥挤状况》、陈吉祥等所提《成立“镇江市医患纠纷调解中心”》、阚爱萍所提《外移南门汽车站,拉伸城市框架》荣获优秀个人提案殊荣。
                                                     (镇江市民盟   张苏明)
========================================================
                 镇江南山的又一道亮丽风景
    ——镇江市旅游学校
      镇江市旅游学校创办于1984年,是一所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2006年学校易址新建。新校区位于风景秀丽、名胜众多的镇江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优越的地理位置,旖旎的校园芳景,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社会声誉,吸引了众多的莘莘学子来校学习。学校占地104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漫步校园,如行画中。根据镇江市职业学校布局调整的需要,2008年镇江市艺术学校划入我校。
      学校师资雄厚,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事业心强、热爱学生的教师队伍,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0%,“双师型”教师达到67%。学校还先后聘请外籍教师来校教授意大利语、英语、日语等。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严谨的教风学风,保证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学校建有充满现代气息、功能完备、造型别致的教学实训楼、食堂宿舍楼、图书艺术楼、风雨球场和旅游研发培训中心等一批具有江南独特韵味的建筑群,错落有致、风情别样。宽敞整洁的学生公寓。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学生食堂,设施先进、功能齐备的体育场馆,让每一位旅校学子处处感受到家的温馨。
      目前,学校是江苏省重点职业学校,江苏省教科研先进单位、江苏德育先进学校、镇江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镇江市文明学校、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进单位、镇江市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镇江市教育科研基地,20余年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上万名旅游、烹饪、商贸、信息、艺术类专业人才。
 
 
打造一流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新跨越
贺荣夫
(镇江市旅游学校副校长)
      最近,我市职业教育喜事不断。首先是市教育部门新出台了《关于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六条意见》,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思路,确定职业教育重点服务我市两大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主动调整专业设置,满足我市两大产业的用工需求,每年输送1.5万名技能型劳动者为我市经济大跨越服务。日前,两所公办职业学校镇江机电高职和镇江市旅游学校合并,强强联合,努力打造我市一流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用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国荣的话来说,就是“职业教育一定要把握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律,凸显教育的基础功能、先导功能和服务功能,全方位服务好地方经济。”
      一,以地方企业需求设置专业。职业教育是最靠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类教育。目前,镇江市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教育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学校规模不断壮大,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市已基本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同步发展的职教体系。全市共有各类职业学校23所(含行业办学),其中省重点以上职业学校10所,我市职业学校每年为地方企业输送1.5万名技能型劳动者。职业教育培训也为全市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基本适应了适龄在读青年求知、学技和就业的需求,为推进技术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市职业学校与本地100多家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协议,80%以上的毕业生输送到本地企业,这里面有金东纸业、索普集团、江南化工厂、镇江船厂、无线电厂、华晨华通路面机械有限公司,各大宾馆等等。
     二,职业教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与社会经济、工业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我市职业教育以及专业设置也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1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以蚕桑、园艺、商务专业为主,属于我市职业教育发端期;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为我市职教初创期,因“文革”后应用性劳动力人才的大量缺失,职业教育以财会、幼教、旅游等文科类为主;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由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专业主体是机械加工、电子计算机类,属于职业教育发展期;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2年,专业仍沿袭上一阶段,一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我市职业教育陷入低谷,进入停滞期;第五阶段,2003年起至今,进入职业教育辉煌期,传统专业加入信息技术,农字头专业和新兴产业专业逐渐增多。
      当前我市职业学校共开设机械﹑电子﹑化工﹑艺术﹑旅游等十大门类,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旅游管理﹑宾馆服务﹑烹饪等60个专业,专业面涉及一产﹑二产和三产,建成了国家和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7个,省级示范专业21,市级示范专业25个,初步构建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职﹑高职相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三,职业教育为提升地方经济做贡献。基于目前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两个大的变化,一是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对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我们首先要进一步审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即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视为是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其次,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再次,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最后,面向市场、整合社会资源,多元化办学,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的服务体现在人力支撑、智力支撑与技术支撑等三个方面。现代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主动性特征,职业教育就是教育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最近我市职业教育新举措的出台,就是职业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服务镇江新跨越的一个具体动作,这既是释放一种导向信号,更是一个具体行动,这就是要举全市职业教育之力,集全市职业教育之能,做大做强我市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集约型、规模化、动态式的服务。作为职教战线的一员,理应在第一线冲锋陷阵,为镇江职业教育做出贡献,同时也真诚希望各条战线的同志们朋友们关心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激励法在教师管理中的运用
易  江
(镇江市旅游学校)
     “激励”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常常使用在各行各业,学校也不例外。如果在加强教师思想管理中,使用“激励法”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中比较行之有效的大致有以下五种:
      信任激励  通过对教师的信任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教师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感到困难多、压力大、以致心理负担很重,甚至产生自卑感的时候,如果能得到信任,特别是来自上级的信任,就会树立起信心,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顽强努力去完成任务。
     支持激励  通过对教师工作上的支持来激励他们奋发进取。教师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和阻力,又无良策可施,这时候,特别需要得到支持,帮助他们研究解决问题并创造顺利开展工作的条件。
      使用激励  根据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合理安排使用,以此来激励教师发挥的长,争作奉献。例如,坚持大胆使用青年教师,注意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这样会使青年教师感到压力不轻,但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因而增强工作责任心,有的因此而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对中、老年教师也要用其所长,让他们充分发挥余热,让他们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经验丰富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
      关怀激励  通过关心和体贴教师来激发其积极性。关怀是一种情感的投入,要注意做到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多为教师办实事,多为教师排忧解难,关怀激励使领导与教师心心相印,使学校形成同甘共苦、团结奋进的凝聚力。
      政治激励  通过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提高政治素质,从而激发献身教育事业的高度的自觉性和旺盛的斗志。政治激励一旦唤起教师政治上的追求,并将这一追求视作精神生活的第一需要,那么教师的积极性就将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并具有物质激励所没有的持久性,稳固性,虽遇挫折也决不衰退。
 
 
时代呼唤自强不息的女教师
张敏
(镇江市旅游学校)
     女教师如何清醒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自强不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供献,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突破。
      1.        心胸要宽广
      比如,一名教师如果教学只限在课堂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认真钻研教材,把课教好,但胸中不能只是装着“课”,要想得更深、更远、更广,说在今日的三尺讲台,要想到明日建设者的形象。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天建设者的要求审视今日的教学,脑子里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就会衡量种种认识和做法的正确、差错或不完善,就会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俗话说,登高才能远望,居高才能临下。微观上钻研,宏观上思考,脑中就会有涟漪,有波涛。
众所周知,“学而不思则罔”,女教师最可怕的是不爱思考问题,不善于思考问题。
心胸宽广还指乐意容纳别人的优点,别人的长处,聪明的总能敏锐地发现别人的长处,真心学习,丰富自己;愚蠢的就往往闭目塞听,孤芳自赏,因而,也就难以有进步。
      2.       视野要开阔
      业务上,学术上能不能出成果,非常重要的是看基础宽不宽,扎不扎实,涉猎的知识越多,越能触类旁通,对自己本学科的钻研越能从不同角度思考,认识。女教师在平时工作中要取得主动权,克服提襟见肘的窘态,就要广为学习,成为“杂家”。时代飞速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学习很苦但也乐趣无穷。
      3.       功底要扎实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盖数十层的高楼大厦,基础一定要深、正、扎实,当教师也一样,要合格,要胜任,要有后劲,功底必须打得扎实。职前教育,在大学求学期间应认真学习,打下厚实的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但不能真正成才,还得靠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因为,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岗位上需要综合能力,有志者主动锻炼,积极探求,必定取得良好效果。
      教与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及时而迅速地交流,教师的语言才能在学生心中弹奏。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正确、生动、优美,给学生学习语言作榜样。教师的教学用语要能反映文化人的气质,当然要在高雅上下功夫。但又不能语屈聱口,故作高深,要词汇丰富,句式多样,通俗易懂,言简意明,至于语病、粗俗,当然应清除。言为心声,练语言实际上是练思想,练思路,练情操。教师语言优美、生动,学生容易入耳入心,置身于语言熏陶之中,学得愉快,学的有实效。
对教师来说,有一定的文化,关键在对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能不能把点滴的教学经验以理论的红线穿起来,能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根深才能枝繁叶茂。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夯实地基,后劲就会增添。
      4.       坚韧的毅力
      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毅力表现在不断地和外界干扰的因素“斗”。人生活在社会中,与别人交往,不可避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干扰工作,影响工作的进展。处事待物,责己严,待人宽,心态就平衡,不知不觉地排除了干扰。排除不了的,更要正确对待。你课教得好,有人说三道四,或过分挑剔,那就要冷静。一要虚心,别人意见只要有正确的成分,都应吸收;二要长志气,更加刻苦,力求扬长避短,教得更好。真正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有长进,必然得到大家的认可,干扰也就会日渐减少,就怕莫名奇妙得自以为了不起,或者一听到不顺耳的意见就打退堂鼓。现在市场经济活跃,有的老师心里不平衡,认为自己干得比别人少,不比别人差,不过是人家“广告”做得好罢了。教师毕竟是教师,要做实事,做真人。
      女教师们只要对事业情深如海,只要心胸宽广,视野开阔,功底扎实,只要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必然在教学征途上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脚印,用人格和智慧谱写的教学乐章必然经久地在学生心中回荡。这就是与时俱进,是时代对女教师的呼唤,其最强音——女教师,自强不息!
 


 

                                   文明礼仪
彭宪辉
(镇江市旅游学校)

      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的,当今文明社会,虽然各国社会制度各异,但在待人接物方面,都提倡文明礼貌,对国家而言,彬彬有礼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个人而言则是衡量到的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人们每日都得相往,“处事困难,处人尤难.”在家有家庭礼仪,在单位有职场礼仪,在公共场所有公共礼仪,在校园有校园礼仪,涉外活动有涉外礼仪,要想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于别人发生无畏冲突,努力创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学习掌握这些礼仪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崇尚文明礼仪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不学理,无以立!”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要求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和交际中,进退应对应附和礼节,在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今天,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发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工作和生意场上的重要作用,意识到不注重礼仪的为急性,意识到利益是我们每个人的立身处世之本,于是学礼,懂礼,守礼,用礼的呼声日渐高涨,我们迫切的需要掌握规范的礼仪来充实自己,完善形象,改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价值。
     人与人相互观察和了解,一般都是从礼貌礼节开始的,生活中不讲礼貌的人想得到别人真诚的帮助和指教是不容易的,所以<荀子-劝学篇》中说:“礼恭而否可于言道之行,辞顺而否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否可与言道之致。”因此,绝不能把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做小事,那么真正的文雅礼貌,彬彬有礼究竟应该是什么?许多礼仪专家认为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应具有的相互表示敬意、友好、得体的气度和风范。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致意、问候、哀悼等惯用的形式和规范。仪表则是指人的外貌,如容貌、服饰、姿态等。礼仪主要反映在:遵时守约、公平对等、和谐适度、宽容自律、尊重习俗和风俗禁忌等方面。
      礼节礼貌好像是外表的东西,实际上是和思想意识密切联系的,也就是说它是以思想为基础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行为举止是心灵的外衣。”列夫-托尔斯泰在短片小说《舞会之后》描写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年轻人,偶然看到在刚刚结束的舞会上,以优雅的举止给它留下极为美好印象的上校,正在指挥手下人,野蛮残暴的惩罚一个下属,这使他大为震惊、不可思议,由此可见,没有崇高的道德作为基础,礼仪只是华丽的装饰而已,这种基础来源于健全的理智和同情心。
      礼仪本身包含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予遵守的道德和社会公德,人们只有使自己具备了这种应有的道德观念正确的礼仪才得以确立。道德意识的培养,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先学礼而后问事的说法。以正确的礼仪来待人接物,把善良和美丽展示给别人,是我们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我们要通过学习各种场合的礼仪基本规范,优化精神风貌,培养善良崇高的情感,把粗野、庸俗、虚伪从人类世界中剔除,努力使我们自己成为现在文明社会中的文明人。
 
 
                                  古老的美好
陈延
(镇江市旅游学校)
      满街的繁华,喜庆的灯笼在瑟瑟的风中飞扬,各种年货在橱窗里闪耀着各自的光芒,空气中弥散着大红的音乐,现代的这个城市,透出些许旧时的神气。我身处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突然感到一丝孤单与迷茫:“我们到哪儿去玩?”
      当选择的那一刻到来,我站在城市客厅的广场上,午后的阳光如金色的蝴蝶翩然停至我的肩头,身边依旧是过年的喧嚣,我真正地意识到了,镇江的旅游资源有多么的匮乏。最后,只能悲哀地想到,回家吧。这时,朋友提议,去西津渡怎样?我脑子里飞快地闪出一幅画面,一条长而直的小巷,里面有诸如古炮类的东西,因为老旧而有名的一处地方吧。这还是十几年前留下的印象,所以是否真的如朋友推荐的那样也未可知。那么,就去吧,尽管我真的提不起兴趣:一条老街,有什么好玩的?
      眼前是一大块玻璃,玻璃下面,嚯,是一个深深的洞穴,洞穴里面是旧时的渡口,斑驳的石阶上满是青苔,歪歪扭扭地刻着沧桑,如果可以拾阶而下,最下面便是船停泊的地方,再望到现在的长江,中间隔了宽宽的一条马路。长江随着岁月的变迁,这样一点一点的,竟迁到那头去了。再往前走,便进入了西津渡老街,更仿佛进入了时光机,被不知不觉地送进了旧日的时光。石砌的路面,虽远不如柏油路平整,走起来却也舒适宁静。小巷两边是以前的老房子,虽已被整修过,却依然透着古色古香的气息。平平整整的青砖,旧式的瓦房顶,小小的四方的窗户,以及在阳光下静静晾着的衣服,如老酒般散发着醇香。路边一只几个月大的小黑狗自顾自地追着小尾巴,圆圆的饱满的脸让人忍不住蹲下摸摸它,给它些吃的。路边有很多店面,有卖状元饼的,有卖餐具的,有卖葫芦的,还有醋吧,传统中又有现代的味道。买状元饼的是百年的老字号,一对老夫妻,一个和面,一个做饼,透过卖饼的柜台,可以看到里面黑黑的屋子,一台老旧的电视,一个大柜子,还有几把椅子,便是全部的家具,让人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还没回过神来,状元饼就出了炉。简单的一张薄饼,上面没有任何点缀,咬一口,十分的脆、香。其实,吃状元饼的不一定都能成状元,我也知道,要成状元,也绝不仅仅是只吃状元饼就能达到的,只是,到了老街,就必定要尝一尝,也就是图一个好彩头罢了。老街上还有一位吹葫芦丝的老人,曲子不很复杂,但那悠扬的乐声弥散在小巷里,更增添了一丝古朴的味道。还有弹古琴的女子,一个不大的店面内,两个女子在摆弄古琴,桌上摆着一份及其高深奥妙的琴谱,琴声听不大真切,如果能听见,一定是很婉转馥郁的吧。整个古街,静谧、安详,在夕阳的余晖下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与外面喧嚣的世界、甚至与这个时代所隔绝,仿佛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任凭外面的世界如何发展,她,始终保持着她该有的样子,在她的小小的土地上,永远永远地存在着,像一首宁静的老歌,就这样悠扬地奏响着,永远,不会感到腻烦。
      满街的繁华,是的,繁华,却也贫乏,那些新潮的物品,无法弥补我们精神上的空虚,我们要靠旅游,要靠农家乐这样的劳动来获取慰藉,而在现代的波澜的冲击下,这样古老的美好依旧存在,并且会永远存在。她代表着古老,代表着自然,代表着灵魂深处的,那个家乡。
 
=============================================================================
 
     盟员赵杰文教授获 “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
 
      在7月14日至7月17日召开的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原民盟镇江市委主委、江苏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杰文教授,被中华全国归侨侨眷联合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联合授予“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受到大会表彰。
     在日前中共镇江市委统战部、镇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组织召开的“学习贯彻全国侨代会、市委全委会精神大会”上,向赵杰文教授颁发了“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
 
       镇江四中盟员、吴铁老师喜获全国健康老人称号
      前不久,中国老年人体协、中国老龄协会和全国妇联联合评出了第七届全国健康老人,镇江市第四中学老盟员、吴铁老师获此殊荣。吴老今年98岁高龄,腰不弯,背不驼,一米九的个子站得笔直,看上去精神饱满,这已是吴老第二次获得此项荣誉称号。
    9月6日,在镇江四中工会组织的庆祝第25个教师节活动中,市退教协领导陈至立为吴老颁发了“全国健康老人”奖牌。学校工会还为九十岁的徐友冠老师和八十岁的王爱珍老师和金远中老师举行了祝寿活动。
    四中工会一直以来关注退休教师的身心状况,每月都组织退休教师进行活动,节日里问寒问暖。在第25个教师节之际祝愿所有的老师们身体健康,合家幸福。(镇江教育信息网)
 
 
         我市著名盟员画家林长生《国画作品选》出版
      萃选了我市著名盟员画家林长生画作精品的《林长生国画作品选》已于去年底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身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镇江中国画院工会主席及专职画家、民盟文化支部副主委的林长生,曾任镇江市中国画院副院长。他自幼师从江苏省画院画师丁士青先生和镇江画家石寿先生,文革期间,得到钱松岩、林散之、李山等老一辈中国画大师的真传与教诲,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镇江中国画院重建时,被举荐第一个进画院报到,专业从事绘画创作并兼任行政工作。 
林长生多年来潜心钻研中国画绘画艺术理念和技法,广览历代古字画,在鉴赏古字画中求索求进。创作中注重传统与创新,遵循“骨法用笔”于“师法造化”,在生活中寻源泉,在写生中求创意,在传统中求变化。受钱岩松先生“用二条腿走路”的绘画理念的熏陶和感悟,所创作的作品立意新颖,色彩新雅秀润,虚实变化自然,气势苍茫飘渺,墨彩浑然一体。既彰显山川之灵气,又凸现山河之峻美,不失古风古韵之传统,其山水画作品更显现新风新意之潮流,让人耳目一新。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和国外展出,有八幅作品入选参加中国驻外使馆巡回展览,并获多种奖项。《中国美术》、《美术研究》、《江苏画刊》、《朵云》、《美术界》、《临摹与创作》、《当代速写》、《解放军报》、《文化报》、《新华日报》等报刊杂志多次刊登其画作、论文及介绍性文章,有多幅作品被江苏省美术馆、江西八大山人纪念馆和银川美术馆、烟台美术博物馆、美国洛杉矶美术馆、江苏省文化名人艺术资料档案库等专业机构收藏。                       (市民盟宣传处)
 
+++++++++++++++++++++++++++++++++++
 
               盟员马军、顾宏宇美术作品在镇江画院展出
      9月12-14日,作为"镇江风"镇江市文艺家风采系列展示,镇江市第二届文艺新秀工程,马军、顾宏宇、杨孟雨美术作品在镇江画院展出。镇江民盟副主委佘其瑞、任一鸣出席了12号上午的开幕仪式并欣赏了美术作品。
      马军,1971年12月出生于江苏句容,镇江民盟高专支部盟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镇江市第二届文艺新秀工程文艺新秀,199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现为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从事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研究,兼为中国画研究与创作。
      顾宏宇,1974年1月生于上海,镇江民盟实验高中支部盟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镇江市第二届文艺新秀工程文艺新秀,镇江市摄影家协会会员,200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毕业,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美术专业教师,从事美术高考专业课教学,油画创作及综合美术研究。
·································
 
      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卞新国应邀赴省未管所做讲座
      2009年9月11日下午,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卞新国副教授应邀赴省未管所做了题为“国庆前夕话爱国”的讲座。此前镇江市民盟与省未管所已有多年的帮教合作,卞新国老师是受邀最多的一位,深受干警和服刑人员的欢迎。
    卞新国老师抓住国庆60周年的契机,实实在在,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爱国主义的内涵。卞老师从“祖国”一词说起,指出“祖国”的概念是中国独有的,是一个无法准确翻译的词。祖国的“祖”代表上下五千年的列祖列宗。唯有中国人有认祖归宗的意识。中国人的爱国体现为做每一件事都要对得起列祖列宗。中国文化是五千年传承不中断的,因此唯有中国人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祖国。
    卞老师接着指出,爱, 国主义不能空谈。爱祖国,首先要了解祖国,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否则,爱国只能凭着情感来爱。仅凭情感爱国,有时也会爆发出很积极的力量,但不持久,并且很多时候会给国家添乱。
    卞老师还指出,爱国的根基在修身,修身方能齐家,齐家方能治国,治国方能平天下。而修身的基础又在孝道。一个不爱父母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爱国的。孝道又应当从养生做起,因为“父母唯其疾之忧”,“母活一百岁,长忧八十儿”。不懂得养生也就不懂得孝道。可见,爱国不是空谈的,它包含着修身、尽孝、养生等等方面的具体内容,需要切实地学习和实践方能做到。
卞老师的讲解娓娓道来,紧密联系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既浅显易懂有不失理论的深度。干警和服刑人员都听得入神,结束后报以热烈的掌声。未管所已经将卞老师的讲座拍成了录像片,以便给更多未到场的人员观看。           (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六支部)
 
++++++++++++++++++++++++++++++++++++++++++++++++++++++++++++++
                  为纪念馆事业默默耕耘的人
       ——记镇江市政协委员、民盟丹阳文化支部主委贾云飞
      在丹阳市民广场的北侧,座落着一处幽静古朴的庭院,这里就是近年来声名远扬的上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自二〇〇九年四月起,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一片繁忙,在路人们一天天好奇的目光中,九月,她渐渐揭开了头上神秘的面纱。轻轻走进青砖铺就的总前委旧址庭院,人们恍若推开了厚重的历史之门:她,绿树掩映,花草吐芳;小桥流水,青墙黛瓦;邓小平、陈毅青铜雕像矗立旧址窗前,仿佛当年运筹丹阳、决胜上海;走进纪念馆展厅,大型青铜浮雕、声光电场景、大型油画、场景复原、数码三维动漫、硅胶人像-----,令人耳目一新的展厅陈列、内容翔实的展陈内容吸引了无数观众惊奇的目光。
      置身于庄重古朴的总前委旧址,流连在红色岁月的怀想中,我们不能不回顾纪念馆十余年来所走过的风雨历程。1997年,这里还是垃圾成山、杂草丛生的荒芜院落;如今,这里已成为丹阳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舞台、成为镇江地区最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远近闻名、人流汇聚。
    总前委旧址纪念馆的今天,得益于方方面面的支持,也源自于纪念馆的领头人——镇江市政协委员、民盟丹阳文化支部主委贾云飞同志的艰辛努力和不断创新。1997年,风华正茂的贾云飞同志来到这里,在丹阳市委、市政府、丹阳市文化局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他克服了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坚持免费对全社会开放,为传承革命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默默耕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在纪念馆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一直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三分之二的工作人员工资没有着落、正常开馆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每年因此需背上十余万元的债务。面对困难,贾云飞同志没有等、靠、要,积极想方设法加强与丹阳一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他们提供艺术服务,提升企业文化品位,在增强彼此感情的同时,争取到一定的资金赞助。此外,他还多次从江苏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财政厅争取资金,使纪念馆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和谐、求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传播者,贾云飞同志始终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在他的带领下,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充分利用节假日、重大事件、特殊纪念日等庆祝纪念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展览,适时掀起宣传活动的一次又一次高潮。十余年来,纪念馆除成功举办《邓小平图片展》、《党和国家领导人、百位将帅、名人墨宝展》等四十余场大型展览外,还两度走出丹阳,与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档案局合作,举办了《上海解放图片史料展》、《为了永恒的纪念——庆祝上海解放55周年》巡回展,使丹阳灿烂的革命历史文化走向全国,熔铸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中。
      在贾云飞同志的带领下,总前委旧址纪念馆自98年开馆以来共累计接待全国各地观众30万人次;举办各项展览、专题活动100余场;征集了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陈毅等3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张万年、迟浩田、张震等98位上将、中将、少将及彭冲、程思远等4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洪学智、王恩茂等四位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珍贵手迹及题词;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贾云飞同志也先后荣获“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并数次荣立三等功。
      面对一系列的成功和荣誉,贾云飞同志并没有就此停止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前进的步伐。他在文化观念、形式上大胆创新,力求在改革创新中实现文化发展的和谐。2005年,针对纪念馆现代氛围较浓、院落缺少绿化的现状,贾云飞带领相关人员精心撰写修缮方案,积极争取丹阳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争取100余万元专项资金,通过招投标,由国家一级资质——苏州香山古建有限公司对纪念馆进行整体修缮改建。他汇集宣传、文化、园林古建专家的智慧,组织建设人员精心构思、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努力克服施工时间紧、高温天气多、技术难度大等困难加班加点工作。为了节约资金,他冒着酷暑东奔西走找有关领导减免相关费用;亲自带领工程人员赶赴管山、宜兴等地选购质优价廉的假山石、名品盆景。工程利润的削簿,苏州人连连抱怨“吃不消”、“我们是在为纪念馆打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整个工程节约资金20万余元。经过10个多月的紧张施工,2006年9月,纪念馆修缮改建任务顺利完成,获得省文物局专家、省古建专家的一致好评。纪念馆新增房屋面积300余平方米,园林绿化增加100余平方米。如今,这个充满震撼力和感染力的优秀红色旅游景观成为市民广场旁一道亮丽风景线。
      纪念馆修缮改建的成功给总前委旧址增添了全新的内涵,但这并没有阻挡贾云飞同志进一步发展纪念馆事业的步伐。
      纪念馆98年在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对外开放,当时由于时间紧、经费少,征集的文物少,布展显得简陋、单调。随着时间的流逝,纪念馆的展示手段在同类纪念馆中已明显落后。如何改变现状,让优秀的展陈为观众服务?多年来始终成为贾云飞挥之不去的心病。2006年,纪念馆环境修缮改建工程刚结束,贾云飞就带领纪念馆相关负责人开始绘制纪念馆展厅新一轮的发展蓝图。他认真制定纪念馆装潢布展规划,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争取,期待一个多功能、现代化的纪念馆新展厅早日敞开怀抱,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宾朋。
在他的积极努力下,纪念馆几经周折,终于赢得了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和丹阳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2009年4月16日,总投资380余万元的纪念馆重新装潢布展工程正式动工。为了使每一分专项经费实现利益最大化,在贾云飞的请求下,专门成立了由市纪委、财政局、招标办、审计局、文化局组成的核价小组对工程的各个细节进行核价把关。在核价小组的一致审核下,核定工程由国家一级建筑装潢企业、国家甲级设计装饰企业、曾数次荣获全国展示陈列十大精品工程奖项的南京百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施工。
      为了生动再现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丹阳、决胜上海的光辉历程,贾云飞带领副馆长,精心撰写布展大纲,对陈列内容与形式巧妙构思。在他的一手策划下,最终决定工程将融合硅胶像场景、高科技三维动漫、声光电场景、沙盘立体模型、场景复原、观众互动、大型青铜高浮雕、大型青铜雕塑等新型展示手段,增设中央广播、中央空调、红外监控、报警系统等高新设施,全面展现总前委在丹阳运筹解放接管上海的生动历史画卷,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良的参观环境。由于贾云飞同志从事书画文物收藏与鉴定已有多年的经验,对美学欣赏有着丰富的造诣,对邓小平、陈毅的青铜雕像、硅胶人像、大型雕塑、大型丙烯画等艺术表现形式方面,他总是亲自动手设计;在造价方面,深谙书画市场行情的贾云飞精打细算,严控对方狮子大开口。对一些不满意的项目,他毫不留情地要求对方重新返工,由于艺术类的加工成本高,返工项目虽然造成了对方的利益损失,但是在事实面前,施工方还是被贾云飞摆出的一个个道理所折服。
      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经费,确保纪念馆装潢布展工程的顺利结束,贾云飞带领纪念馆相关人员积极申报材料,参加全省县级博物馆展览展示水平、服务手段提升工程交流会议,并通过多种渠道力争取得省厅的支持。在他的努力下,纪念馆最终成为镇江地区唯一、江苏省12家提升工程的样板工程,得到了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最高50万元提升经费的支持。为工程的顺利竣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工程施工进程中,贾云飞为了一个个细节构思,经常加班到深夜。看到他拿出的一张张草图,馆里人经常和他笑言:百会设计人员要让位了。
      在贾云飞同志的领导下,经过5个多月的紧张施工,9月中旬,工程顺利竣工。看着功能强大、设备完善的纪念馆展厅,贾云飞终于舒心地笑了。
      如今,驻足在总前委旧址纪念馆绿树青墙下,聆听着红色岁月在耳边的回响,每个人心中都会升腾起作为丹阳人的自豪。让我们一起铭记,贾云飞同志,这位一心扑在纪念馆发展事业上的默默耕耘者;让我们一起铭记,无数个像贾云飞同志一样在红色宣传战线奉献青春与汗水的人们。
                     (上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 孙芳供稿)
+++++++++++++++++++++++++++++++++++++++++++++++++++++++++++++++++
                        在教育中享受着生命
    ——记民盟丹阳委员会副主委、丹阳市第八中学校长贺云华
      “唯有爱,才能撑起一生教育的晴空;唯有爱,才能在教育中享受着生命。”这是丹阳市第八中学贺云华校长恪守的信念。因为爱,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恪尽职守;因为爱,她时刻关心全校老师的事业、生活;因为爱,她用真心开创事业,用童心善待学生。因为爱,她关心民生,积极为民奔走效劳。因为爱,她从普通的政治老师、副主任、副校长、教育局副局长、丹阳市第八中学校长一路走来,越走越稳健,越走越成。
    “教师以教书为本”。贺云华校长在处理繁琐的日常行政工作的同时坚持上课,她对课堂教学精益求精,如琢如磨。她始终认为只有渊博的知识和生动的课堂艺术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为此她购买录像带,剪切视屏,制作课件,并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参加社区活动等。贺校长总说:“凡是我个人教学的事都应该亲力亲为,要对得起学生。”
    在贺云华校长的心中学生永远是最重要的。食堂里常看见她俯下身子询问学生饭菜是否可口;宿舍里常看见她亲自帮助学生折叠被子;办公室里常看见她找学生交流谈心,倾听学生内心世界的声音。她说“学生无论是聪颖还是笨拙,无论是乖巧还是另类,无论是富裕还是贫寒,作为教育者都应具有平等之心,善待他们” 她用自己的课堂、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爱赢得了老师的敬佩、赢得了家长的信任、赢得了学生的衷心爱戴。先后获得全国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先进科技教育校长、镇江市学科带头人、丹阳市“双尽责”先进个人、丹阳市德育先进工作者等多种荣誉称号。
    智慧的灵性需要知识的支撑。贺云华校长经常自觉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积极参加了“江苏省重点中学校长培训班”、“镇江市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镇江市骨干教师提高班”“丹阳市镇局级领导培训班”的学习,近三年主持了国家级课题《人文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策略研究》、省级课题《初中综合活动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中学艺术个性化研究》的研究,积极撰写心得、读书笔记、论文三十多篇。不仅从理论上归纳出平时教育教学管理的精华,而且从更高层面指导了全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方向。
    正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贺云华校长在不同的岗位都能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尤其是她在担任校长期间,她提出把“鼓励冒尖、发展特色、整体提升”作为初中义务办学的方向。针对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她提出实施分层教育活动;初一年级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二年级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初三年级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坚持寓教育于制度之中。学校每年都被评为“镇江市无流生学校”、“丹阳市优秀家长学校”,连续三年在丹阳市教育教学整体质量评估中获一等奖。学校的艺术教育在贺校长的推动下,也蓬勃发展。学校始终把培养艺术特长生和开展经常性的艺术活动机结合,艺术教育成效显著,学校被评为“镇江市特色学校”。
    爱生、爱校、爱教育事业,贺云华校长还胸怀大爱。作为民盟丹阳委员会副主委,她能充分发挥民主人士的身份优势,积极参加议政,建言献策,“开发区交通情况调查”、“开发区河道清理”、“丹阳市八中主干道安全减速带”等建议无不关注民生,为百姓着想。
    “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贺云华校长毕其精力去努力实践爱的教育,所以她的课堂是温暖的,她的教育是沁人心脾的,她在教育中享受着灿烂的生命。
                                                   (民盟丹阳委员会 供稿)
 

(责任编辑:zjmm)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