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目 2007年第2期(总第93期)
盟务要闻
民盟江苏省第十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民盟镇江市委员会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胜利闭幕
镇江民盟召开专门工作委员会主任联席会议
民盟部分省市帮教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江苏省苏南片地级市盟务工作交流会召开
市民盟召开参政议政专题座谈会
盟市委今年的帮教工作启动
——民盟江苏大学副主委卞新国赴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作《漫谈团队精神》的讲座
——盟员唐建中老师赴未管所宣教
——盟员苏海云到句容未管所宣教
盟务动态
民盟蚕研所支部成立五十周年
镇江民盟青年工作委员会于4月18日召开工作会议
老年工作委员会召开会议
江苏大学专辑
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简介
科技创新呼唤教育多元化
试论当今社会实施圣贤教育的必要性
音 乐 与 人 生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
光荣榜
盟员王瑞楠喜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盟员景荣春、吴晓渊获镇江市五一劳动表彰
盟员王瑞楠老师被评为教授
盟员孙平江参与培育航天蚕
江大盟员沈小平一家被评为智慧教育型家庭
支部动态
丹阳总支召开总支委员会议 讨论确定2007年参政议政调研课题
镇江民盟小教支部换届
镇江民盟科技支部换届
民盟镇江四中支部换届
江苏大学民盟三支部召开换届会议
民盟江苏大学六支部进行换届选举
民盟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支部正式成立
江苏大学民盟委员会第4支部召开换届大会
镇江民盟实验高中支部换届
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第2支部进行换届选举
• 主编:民盟镇江市委员会宣传处
• 邮编、电话:212001 4421556
• 责任编辑:佘其瑞 张苏明
• 地址:市解放路21号民主党派二楼镇内刊第017号
盟务要闻
|
民盟江苏省第十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中国民主同盟江苏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于2007年4月27日至30日在南京举行。会议圆满完成了大会的各项议程,选举了新一届省委会的委员65名、出席民盟中央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41名;在十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了27名常委,曹卫星当选为主委,顾欣、于琨奇、黄峻、王汝成、陆桂华、薛建辉、徐宝文和杨展里为副主委。
来自全省13个地级市和省直系统的156名选举代表和21名提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我市的9名选举代表和1名提名(杨继昌,盟中央九届委员)参加了会议。主委陈昆山当选为盟省委常委,副主委佘其瑞和中院副院长郑清当选盟省委委员,陈昆山和佘其瑞同时当选为出席民盟中央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代表盟中央向大会致辞,中共省委副书记张连珍代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和省政协到会讲话,省农工党主委代表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致贺词,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周珉在大会闭幕式上讲话。
|
|
民盟镇江市委员会召开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
镇江市民盟于2007年3月16日召开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市民盟工作报告《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 大力加强自身建设 不断提升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讨论通过成立下属专委会名单,五个专委会分别为“参政议政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普教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老年工作委员会”;就今年参政议政选题、调查研究方向作了有益的探讨;会议还就新一届主、副委的分工作了明确安排。镇江市农机局副局长、市民盟主委陈昆山,副主委佘其瑞、任一鸣,各基层组织负责人近50人参加了会议。
陈昆山主委在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一年中,民盟镇江市委在中共镇江市委和民盟江苏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市盟员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挥优势、建言献策,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为促进我市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会议还分组进行了讨论,陈昆山主委在会议结束前强调,在今年的工作打算中,盟市委要全面提升参政议政工作水平和质量,按照市政府“率先、奋进、富民、务实”的总体要求,继续做好明年“两会”的发言和提案工作,选准调研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动员和组织广大盟员踊跃参与盟市委的参政议政工作,广泛开展“一基层一调研、一盟员一建议”活动,加强盟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实职人员和各类特约人员的工作联系,配合市各有关部门做好评议、监督、服务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处理好“拿来主义”与长远储备的关系,加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及早为各级人大、政协换届推荐人才。陈主委同时还呼吁全市盟员积极行动起来,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为镇江市三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市民盟 张苏明)
|
|
镇江民盟召开专门工作委员会主任联席会议
2007年3月28号下午,镇江民盟专门工作委员会主任联席会议在盟市委会议室召开,镇江民盟主委陈昆山、副主委佘其瑞、李鼎如、任一鸣和五个专委会(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普教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老年工作委员会)的正副主任近20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陈主委强调了各专委会在盟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是各个专门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大家要积极组织会员活动,树立盟员的良好形象,发挥广大盟员的智慧,在自己相关的领域内为参政议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贡献。
大家研究讨论了《民盟镇江市委专门工作委员工作条例》(讨论稿),对其进行了必要的修改,还分组讨论了2007年各专委会的工作计划。会议于当天下午结束。
民盟部分省市帮教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2007年4月11日至13日,民盟部分省市帮教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市雾都宾馆召开。民盟十个省委会和九个市委会受邀出席会议。十二个省市在会上交流了2006年开展帮教工作的经验。我盟驻会副主委佘其瑞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交流了去年在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帮教工作的情况。
民盟重庆市委在监狱开展帮教工作已坚持了二十多年,取得了很大成绩,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地影响,得到了司法系统广大干警的认可。在这次会上,民盟重庆市委、重庆司法局、重庆市监狱等单位的领导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民盟开展帮教工作的经验。
会议安排参观了重庆市未管所、渝州监狱和女子劳教二所。在渝州监狱的现场交流会上,服刑人员和刑释人员介绍了民盟对他们的帮教,未管所等三所监狱的服刑人员作了文艺演出。
重庆市第二女子劳教所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女性劳教人员收容所,虽然该所成立不久,但是,通过干警的努力,已获得“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在与干警举行的座谈会上,民盟重庆市委主委当场作出了三个方面的帮教承诺。
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奄分别为渝州监狱和女子劳教二所题词,李副主席及全体与会人员还与二所的干警分别合影留念。
国家司法部劳教局副局长刘卫民在会上讲话,他肯定了民盟的帮教工作,希望民盟今后在五个方面继续开展帮教工作,他说全国所有的劳教场所都对民盟的帮教工作开放。
会议结束前,李重奄副主席作重要讲话,他总结了去年以来民盟帮教工作的四个进展,阐明了民盟帮教工作的四点意义,概括了民盟做帮教工作的四个优点,他给民盟做帮教工作作了四个定位,定了四条原则,他要求民盟在今后的帮教工作中建立四个机制,他为今后的帮教工作指明了四个方向。
江苏省苏南片地级市盟务工作交流会召开
2007年4月23-25号,江苏省苏南片地级市盟务工作交流会在江苏常州召开。座谈会在常州新落成的行政中心举行,会上常州统战的负责同志对各兄弟城市同仁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各市民盟的负责人介绍了各地盟务工作的先进经验,对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常州民盟的安排下,大家还参观了常州大学城,游览了天宁寺、红梅公园和春秋时期古淹城的旧址。镇江民盟市委机关的全部工作人员参加了交流会。
市民盟召开参政议政专题座谈会
市民盟于5月21日下午邀集盟内部分专家学者及民营企业家,共同围绕“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座谈,大家就如何将高校科研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市民盟主委陈昆山、副主委佘其瑞,老主委滕子明等参加了会议。
盟市委今年的帮教工作启动
2007年4月20 日上午,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教改科领导来到盟市委,,与驻会副主委佘其瑞磋商民盟今年开展帮教工作的计划,初步确定民盟组织专家学者为干警开设“团队精神”和“情商”方面的讲座,给犯人开设法律常识讲座。同时,盟市委打算配合未管所编制一本供干警使用的,对犯人进行帮教的教材。
民盟江苏大学副主委卞新国赴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作《漫谈团队精神》的讲座
2007年5月15日下午,民盟江苏大学副主委卞新国老师赴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为干警们作了《漫谈团队精神》的讲座。卞老师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将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古圣先贤的教育结合起来,做了将近两个小时漫谈。讲座从团队精神人人皆知,却又难以真正实施的现实说起,指出只有开启人生智慧,团队精神才能真正落实。而人生智慧的开启唯有仰仗智慧的教育和切实的修身。讲座中,卞老师时而联系社会现实和干警们的工作实际,时而对圣贤教诲的义理作深入浅出地讲解,娓娓道来,亲切自然。讲堂安静,干警们听得专注,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未管所干警和领导对讲座的评价很高,他们希望此类讲座能够多次举行。
盟员唐建中老师赴未管所宣教
2007年6月1日,受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邀请,民盟二中支部退休教师唐建中赴未管所为该所举办的家长学校作了题为《提高教育能力 促进孩子转化》的讲座。一百多名少年犯家长代表认真听取了唐老师的家庭教育方法辅导。
唐老师围绕“了解、理解、化解”六个字向家长们介绍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引导家长们从三个方面反思家庭教育的得失:我的家庭关系、气氛如何?我的教育方式怎样?我的教育内容有哪些?从而了解孩子犯罪的原因 ,了解自己的教育缺失,了解孩子现在的心理状态 ,要求家长从自我反思入手,化解自己与孩子的不良关系,化解孩子的不当心理,促进孩子努力改造,健康成长,迈向成功。
在讲座进行期间,家长们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们反映:唐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使他们摆脱了困惑,明白了自己教育方面的缺失,对于今后配合少交所干警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更有信心了。一些家长要求唐老师留下联系方式,以备将来遇到实际问题时请教。
(二中支部供稿)
盟员苏海云到句容未管所宣教
2007年5月16日下午2点半―4点,盟员江滨中学苏海云老师到句容未成年犯管教所做普法讲座,内容是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苏老师例举了大量相关的例子,重点讲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最后希望少年犯苦练自己的一技之长,增强法律意识,早日回归社会、回到校园,幸福的工作和学习!离开会场的时候,很多少年犯在座位上跟苏老师小声道别。讲座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民盟镇江市委会)
盟务动态
民盟蚕研所支部成立五十周年
今年是民盟蚕研所支部成立五十周年,5月27日在蚕研所的报告厅举行了热烈的庆祝大会。会上江苏科技大学的校领导和民盟镇江市委领导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和兄弟院校及其他民主党派代表的祝贺,大家欢聚-堂共同庆贺民盟蚕研所支部50年的历程。
民盟蚕研所支部成立于1957年,是由原蚕研支部中分离出来的。50年来在蚕研所党委和盟市委的领导下,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南,积极参政议政,通过全体盟员的不懈努力,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00多项,由盟员担任主持人或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60多人次,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8人次,省级奖项25人次,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23项。有8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在参政议政方面有24人次担任过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中2人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3人次担任过江苏省人大代表,7人次担任过江苏省政协委员,10人次担任过镇江市政协委员,2人次担任过市政协常委。他们多次深入基层、到镇江茅山、湖北英山等革命老区进行科技扶贫、社会调研,提出积极性的建议和符合民情民意的提案,得到上级领导的 重视。为蚕业科研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瞩望未来,在这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下,民盟蚕研所支部将继续在校党委和盟市委的领导下,带领全体盟员认真学习“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继续发挥参政党的作用,立足本职工作,再创辉煌。
民盟蚕研所支部 供稿
镇江民盟青年工作委员会于4月18日召开工作会议
青年工作委员会于2007年4月18日下午在盟市委会议室召开工作会议,委员会成员7人全部到会,陈昆山主委作为分管领导在会议上对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了指导。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学习《民盟镇江市委专门工作委员工作条例》(讨论稿),研究07年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方向,制定07年的工作方案。青年工作委员会的7名成员围绕怎样更好的做好参政议政工作展开讨论。
老年工作委员会召开会议
2007年4月3日,镇江民盟老年工作委员会在盟市委会议室召开工作会议,委员会的成员基本到会,大家共同学习了《民盟镇江市委专门工作委员工作条例》(讨论稿),研究了07年老年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方向,制定了07年的工作方案,围绕怎样更好的做好参政议政工作展开了讨论。驻会副主委佘其瑞参加了会议。
江苏大学专辑
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简介
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是由原民盟江苏理工大学委员会、民盟镇江师专支部和民盟镇江医学院支部组合而成。民盟江苏理工大学委员会的前身为原镇江农机学院民盟基层组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成立直属小组,文革后建立支部,1982年更名为江苏工学院支部,首届主委许安民高工,许安民高工连任第二、三届主委,范建中教授任第四、五、六届主委;民盟江苏工学院总支委员会于1993年 5月22日成立,并于1994年更名为民盟江苏理工大学总支委员会,主委吴守一教授;民盟江苏理工大学委员会于2000年 12月20日成立,并于2002年3月22日更名为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主委吴守一教授;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于2003年5月作了届中调整,现任主委李伯全教授。
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现有盟员14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 人,博士生导师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人。盟员中有民盟中央委员1人、省人大常委1人、省政协常委1人、市政协常委1人、委员8人,民盟省委常委1人、民盟镇江市委主委1人、常委1人、委员3人,江苏大学校长1人,处级领导干部4人。
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在民盟镇江市委和中共江苏大学党委的领导下,在中共江苏大学党委统战部的协调下,发挥参政党的作用,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地方和江苏大学的改革开放和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开展组织活动,增强组织凝聚力。在加强思想建设的同时,努力搞好组织建设工作,保持盟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每年吸收新盟员6—8人,在组织发展上的方针是保证质量,坚持自愿和健全手续,从而确保了发展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
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有一个好的领导集体和一个好的民主作风。历届支部、总支、委员会主委都能坚持民主,以身作则,团结一班人,充分发挥集体领导,委员会成员之间做到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特别注意关心和爱护盟员,日常工作活泼健康。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十分重视宣传工作,以原来的“民盟之窗” 墙报和现在的“江大民盟”网页,向全校师生宣传民盟的性质、任务,介绍民盟开展的各种活动,至今已坚持了二十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科技创新呼唤教育多元化
钱 兆 华
(江苏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事实上,我国目前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已经明显影响到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那么,我国为什么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教育体制太僵化,从而导致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模式化和单一化,进而严重禁锢了受教育者的思想自由,也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潜力。正是由于中国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缺陷,因而它极大地阻碍了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关于这方面的有关问题,在报刊杂志上、网上及学术会议上,许多教育家、教育工作者已经提出了尖锐批评,在此不再赘述。这说明,受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影响而建立起的现行教育体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创新精神,所以要想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彻底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必须推行多元化教育,让不同思想观念得到自由发展。
一、中国科学技术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几乎已经做到了“不遗余力”: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实施“863计划”,扩大大学生、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改革科技体制,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待遇,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各省市每年都进行各种类型的科技成果的评选和奖励等等,然而这些举措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创新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我国当前的科技产出水平在世界各国的排序中也显得太靠后,西方国家每十万人被SCI、ISTP、EI三大检索收录的科技论文篇数基本在100-200篇(美国为176.7篇,德国为113.6篇,法国为127.9篇,英国为189.4篇),而我国只有2.2篇。我国千余所高校被检索的论文总数只抵得上美国哈佛大学一校。[1]
有人把世界各国按科技实力划分为五类:
第一类为科技强国,目前只有美国够格。这里所说的“科技强国”,实际上是指科技超级大国。
第二类为科技大国,如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日本、德国分别是世界第二、第三位的科技大国。
第三类为中等科技大国,如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荷兰、西班牙、丹麦、韩国、奥地利等国家。
第四类为“科技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
第五类可称为“科技欠发达国家”(或称“科技弱国”),以大部分非洲国家为代表。[2]
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奖情况看,也大体能够反映出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科技强国,获得了百分之四十几的诺贝尔奖,英、德、法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恰好占据第2、3、4位。日本的获奖人数尽管只有8人,少于俄罗斯、荷兰、
瑞典等国,但日本的技术移植和综合创新能力走在这些国家前列。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荷兰、西班牙、丹麦、韩国、奥地利等国家则大约列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奖人数的第五到第十三位上。而具有13亿人口的中国直到今天还未实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
总之,尽管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的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科研人员的数量已达几百万,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也不少,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前列,但真正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具有突破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却少之又少。如我国的制造业、信息业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有人把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归结于科技工作者急功近利和学风浮躁,归结于科研经费不足,归结于学术腐败,归结于科研课题的评审和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不合理,归结于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缺陷等等。这些方面的因素确实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但它们却不是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差的真正原因或根本原因。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差的根本原因、真正原因是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及文化基因与西方科学的进步所需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基因不吻合、不匹配,因此它不能为西方科学这棵大树的成长提供丰富的文化养料。对此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文化基因”对科学的影响:如果我们中国人设立一个中医学的“华佗奖”或“张仲景奖”,以表彰那些对中医学理论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试想,那些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欧洲人能获此殊荣吗?我想不能。因为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与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是三位一体的,要学习它当然容易,但要真正搞懂它,怀疑和批判它,创造它,非要经过长期的中国文化的熏陶不可。
其实,诸如科技工作者的急功近利和学风浮躁,学术腐败和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的不合理等原因,严格地讲都不是原因,而是文化传统或文化基因的结果,因为人及其社会都是作为文化传统或文化基因这一原因的结果而存在的。既然人们的思想及文化基因是导致社会状况差异的根本原因,那么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差的原因究竟是由哪些文化因素所引起的呢?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科学工作者普遍缺乏哲学修养
稍有科学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大凡在科学史上作出贡献的一流科学家都同时是哲学家,或至少具有很高的哲学造诣。我们已经证明,哲学是科学诞生的土壤,科学来源于哲学;哲学为科学提供形而上学基础,从而为科学研究活动设定方向或开辟道路;哲学还为科学方法论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哲学对科学的发展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科学本身也看作是哲学的一部分。
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科学工作者普遍缺乏哲学修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中国的中等和高等教育一贯不重视哲学教育,理工科大学生、研究生自己也认识不到哲学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把学习哲学看作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无疑就造成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哲学知识的贫乏。第二,由于在中国理工类的大学教育中只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因而造成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哲学知识的单一化和模式化,加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内容的陈旧和僵化(整体架构基本是以斯大林1938年所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这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主旨相差实在太远),从而使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哲学思想远远落后于时代。第三,也是最致命的一点是,中国科学工作者非常缺乏西方哲学(除马克思主义哲学外)知识,而西方哲学恰恰是西方科学诞生和发展的基础。
当然,中国科学工作者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或在某些领域内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成果基本属于在一定的“科学范式”内的“解难题”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准模仿”活动,与冲破旧科学范式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量子论、大爆炸宇宙论、基因学说,进化论、大陆漂移说、非平衡热力学等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2、中国科学工作者普遍缺乏对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正是由于中国科学工作者普遍缺乏哲学修养,因而他们对科学,尤其是对各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几乎从未表示过怀疑,相反,总是认为科学理论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然而,科学只有在怀疑和批判中才能前进,如果没有了怀疑和批判,那么科学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中国科学工作者为什么总是对科学崇拜得五体投地并深信不疑呢?除了他们缺乏自己独立的哲学信念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对科学存在普遍的误解,即认为,科学=正确=真理。既然科学是正确的化身,是真理,那么当然就没有什么值得怀疑和批判的了。
但是,科学并不代表正确,也不是真理,科学是永远可错的。如前所述,科学的本质在于它是对自然现象背后原因的一种猜测或解释,而以这种猜测或解释为前提推导出的公式、定律等可以得到人类经验的证实。但是,被人类经验所证实的却不一定是正确的,或是真理。这是因为,其一,人类经验或“事实”并不是中性的,它们本身就是“理论的经验或事实”,至少也要受到理论的“污染”,因此同样的经验或事实可以证明多个不同的理论,甚至相互对立的理论是“正确的”,其二,人类经验或“事实”本身具有历史局限性,或者说,它们本身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可错的;其三,用人类经验或“事实”对科学进行检验,一般都是通过“后件为真(或假),前件亦为真(或假)”的方式进行的,但这在逻辑上和实际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后件为真(或假),前件不一定为真(或假)。所以说,中国科学工作者的最大误解莫过于把科学看作是真理,看作是正确的代名词,这也许是他们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科学假说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中国科学工作者普遍缺乏科学所需的“文化基因”
我们已经论述了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不仅催生了西方科学,而且也是促进西方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中国科学工作者由于成长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因此非常缺乏西方科学所需的文化基因,这正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科学工作者至今未获诺贝尔科学奖,至今未能提出可与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摩尔根用基因理论、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相提并论的重大科学理论的最根本原因。
事实上,几乎每个中国科学工作者都认为科学研究作为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活动,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界,即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然而,西方科学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求知,为了满足人类天生的好奇心,为了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正由于中国科学工作者总是把科学的目的看成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因而他们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看得非常重要,甚至看成是科研的生命。而真正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研究实际上属于技术的范畴,属于应用研究的范围,科学研究在一开始通常是显现不出什么实用价值的,正如科学史家丹皮尔所说,实用价值只是科学的“副产品”。
众所周知,中国人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当时叫“西学”)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是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逐渐完成的,这就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的最大功绩。自那时起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始终把西方的科学和技术看作是“制夷”和“自强”的手段或途经,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思想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然,西方的科学技术确实可以“制夷”,可以“自强”,但是西方科学首先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一种思想体系,技术作为其实用价值的体现,只是它的一种功能。
总之,科学作为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活动,与人们的哲学思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它显现出浓厚的文化特色,它的发展同样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国科学工作者之所以未能对西方科学作出重大贡献,其最终原因是文化基因的差异。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文化基因对各自民族的科学的影响:如果我们中国人设立一个中医学的“华佗奖”或“张仲景奖”,以表彰那些对中医学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试想,那些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欧洲人能获此殊荣吗?我想不能!因为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与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是三位一体的,学习它当然容易,但要真正能搞懂它,怀疑和批判它,创造它,非要经过长期的中国文化的熏陶不可。
三、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推行多元化教育
找到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地采取措施以提升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众所周知,人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离开了人科技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人。很显然,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我们就必须首先从教育改革做起。从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看,教育改革首先必须推行教育的多元化,因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最大弊端就是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太僵化、太单一,因而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的思想自由,禁锢了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推行教育的多元化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必须加强多元化哲学思想的学习和熏陶
既然哲学是科学的基础,而且科学、哲学和文化是三位一体的,因此我们要想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努力加强大学生、研究生的多种哲学思想的学习和熏陶,尤其要加强西方哲学史知识的学习,以搞清楚西方科学的本质,西方科学的起源,西方科学的发展动力,西方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要坚决走出现在这种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同一,又要他们将来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两难境地。通过加强对西方科学本质的认识,使我们的科学工作者迅速摆脱对西方科学“拿来主义”和“准模仿”的依赖。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对知识的检验主要运用两种方法:逻辑和经验。对科学而言,它既要经受住逻辑的检验,又要经受住经验的检验。科学由于必须经受住人类的经验检验,因此它被称之为“实证知识”。但对哲学而言,由于它是人类的超验的、思辨的知识,因而无法经受人类经验的检验,所以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无所谓正确与错误的。事实上,古今中外几乎每一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哲学理论,我们无法辨别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一个是错误的,因为这些哲学理论除了逻辑上必须自洽以外,我们实在拿不出一个哪怕是模糊的标准来判别它们的正误。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尽管哲学没有正误之分,但它却可以为科学提供理论指导,这正是康德所说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一种纯粹的科学需要一种纯粹的哲学”的真正涵义。事实上,科学史上几乎所有重大科学理论的提出都与哲学思想、哲学理论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哲学的支撑,科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必须促进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有多元化的思想,而多元化的思想只能来自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从历史看,创新意味着批判、怀疑和否定,而批判、怀疑和否定必须是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不言而喻,这些不同思想只能来自不同的教育。而具有不同特色和不同背景的教育只能来自不同的办学主体。然而,目前中国教育主体的趋同现象太严重,无论是初等、中等还是高等教育,几乎可以用千篇一律来形容,这显然会直接影响多样化思想的诞生,直接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几乎没有一个真正的办学主体,即一个真正能够自己决定招生规模、招生范围、生源质量,自己制订教学大纲、培养方案、教学课时,自己编写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等的学校。相反,任何学校都要受制于教育行政部门,而教育行政部门正是禁锢学校,禁锢学生思想,进而压抑学生创新思维的始作俑者。所以,要想提升中国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就必须把我们的学校从教育行政部门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让学校成为真正独立的办学主体。
3、 必须坚持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多样化的思想不仅来自不同的办学主体,也来自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然而中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是,无论初等、中等还是高等学校,甚至幼儿园,都是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课时、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标准答案、统一的招生、统一的分数线、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教学要求,甚至统一的教学方式,难道这么多的“统一”加在一起,最后却能培养出具有怀疑、批判精神,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吗?当然不能!因此,要想真正提升中国科技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坚决摒弃各种“统一”,让各办学主体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特点选用或编写教材。
4、 必须坚持招生方式、培养方式的多元化
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这一基本原则必然也要泛化到其他领域,例如在学术领域,也必须坚持“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说、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观点可以相互平等地争鸣,相互平等地质疑、批判、否定,这是新思想、新理论、新学说不断诞生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说,既然办学主体是多元的,而且在教育层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再加之它们之间存在激烈竞争,那么各办学主体当然就有权按自己的特点进行招生,进行培养。其实,按自己的要求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制定培养方案,采用相应的培养方式,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教育多元化的一个必然选择。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不难理解,中国科学技术近代以来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与中国当前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土生土长的中国科学工作者至今未有一人荣获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完全一致的,这一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科学工作者及整个社会都缺乏西方科学所需的文化传统、文化基因、文化土壤。所以,我们要想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转换我们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价值取向(文化的核心)——改造我们的文化土壤。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就必须从加强各种西方哲学思想的学习,促进思想的自由化和教育的多元化、自主化进程着手,彻底改革单一的、僵化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这也许是一个非常痛苦和艰难的选择,然而中华民族要想在当今世界和今后体面地生存,这是一个唯一的选择。舍此,别无他途。
参考文献:
[1][2]游光荣:中国科技国情分析报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76-177,184。
作者简介:钱兆华,男,1954年生,江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试论当今社会实施圣贤教育的必要性
江苏大学 卞新国
在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其间虽经异族入侵,乃至异族统治,但以儒家思想为主轴的中国文化一直没有中断。从严格意义上说,唯有中国能称得上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体系,既有亘古不变的精神内核,又有美轮美奂、气象万千的外在表征。除了四大发明而外,中国的诗词文章、琴棋书画、园林建筑、中医中药、方块字、文言文、地方戏、茶道、美食、武术、陶艺等等,无不向人们昭示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无尽魅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我们的先祖在勤奋地生产实践和修身实践中对形而上的道有了领悟,并将这种领悟代代相传。经过历代圣贤的演绎充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此外还有其他的诸子百家。其中尤以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儒家以其积极的入世精神赢得了历代开明统治者的青睐,在民众中也被广泛地接受。儒家思想与道家以及后来传入的佛家思想相互交融,求同存异,以和为贵,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石。
大树的繁茂参天有赖于根的茁壮。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演绎出如此绚烂多彩的雄奇景象,原因在于这种文化中贯穿着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智慧。这种智慧结晶绝不仅仅存在于少数先哲的学术典籍,它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经济、道德、文艺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国人,理应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已经被许多人淡忘,然而由于文化的自然沿袭,老年人对传统的东西相对熟悉一点。因此,对老年人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就有了特殊意义。
从形态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异彩纷呈,同时也有沉渣糟粕。若从外表学习,那将如汪洋中的海龟,不管如何遨游,也难以明了大海全貌。然而,中国文化并不杂乱无章,若能抓其主干,必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而这个主干便是圣贤之道,它是先祖留给后代的宝贵的精神遗产。而这一精神遗产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得益于古代各朝对教育的重视。《礼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个“教学”就是指圣贤教育。
古人都尊孔子为“圣人”,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前,人们都尊尧舜为圣人。中国几千年文明大体上都有圣贤之道贯穿着,使得中国历代明君多,仁人志士多。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的一个很大不同就是,中国安定的时候多,王朝的统一安定往往会有几百年,而西方战乱多,王朝大都短命。中国几千年历史表明,较好地实施圣贤之道,国家就兴旺,背离了圣贤之道,国家就衰微。
可是,历史进入了“五四”以后,人们在学习科学民主和批判封建糟粕的同时,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圣贤之道也抛弃了。“打倒孔家店”已经偏颇,到了七十年代又来了个批孔运动,更是雪上加霜。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却普遍集中到了“钱”上,社会的风气日趋恶劣,传统道德面临断层的危机。所幸的是,党中央看到了这一点,从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到胡锦涛同志提出“和谐社会”,直至近来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官方祭拜孔庙、祭扫黄帝陵、组织世界佛教论坛等活动,无不与中华传统的圣贤教育息息相关。然而,圣贤教育毕竟荒疏已久,要让国人深入了解圣贤教育还得靠有志者和有识者的大力弘扬。
圣贤人的智慧博大精深,不经由系统教育和实际的修身内证是难以掌握的。圣贤教育的弘扬,一方面要靠明道的教师,另一方面,要靠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里,尤为关键的是正确认识古圣先贤的教育。现代社会人们眼中普遍没有圣贤,往往把圣贤思想看作和一般学者的学说一样,只是一家之言,虽然也肯定圣贤说教的某些合理性,但同时也认为有许多东西不合时代潮流了,应当扬弃。在现代一般人心目中是没有“大成至圣先师”的。现代人往往很轻易地对古代圣贤作出评断,甚至连中学生也会对孔子、老子说三道四,这是十分可怜又可悲的事。一方面,古代圣贤的思想是那样的博大精深,凡人即便穷毕生精力去探讨行持也难以究竟;另一方面,社会一般人又是那样藐视圣贤,好像个个都能对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现代社会由于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圣贤人的教诫不易被接受。
当今社会世风日下,证明了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但仔细想来,我们的社会似乎也不是没有良好的道德教育。以往有过学雷锋、学张海迪、学孔繁森等活动,提出过“德智体全面发展”、“四有新人”、“五讲四美”、“干部四化”等等。这些教育如果都能深入人心的话,我们的社会早就和谐了。为什么这么好的教育落不到实处呢?是因为从教者大都缺乏智慧和修持,重说教,重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他们不知道,智慧和修持是不能分离的,没有切切实实地心性修养和行为操守,人生智慧就不能开启,烦恼习气就不能断除,道德教育也就难以落实。智慧未开的人往往卡死在这样的观念里:即学做圣贤,提升道德就意味着吃亏,而自私行为虽不光彩,却能捞到好处。这个观念不破,道德品格就永远无法提升,德育就只能流于形式。事实上,圣贤的教育不是让人吃亏而是让人得益的,不仅个人得益,家庭得益,而且社会也因此得益,得根本利益。如果接受圣教就注定要吃亏,那么圣贤人还有什么智慧可言呢?圣贤人是得道者,这个道已经由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了。圣贤之道对于个人来说是快乐之道、健康之道,对社会来说是治国安邦之道。
圣贤人重修身,讲诚信,没有把握的见解,不会轻易写到经典中流传后世的。圣贤人修学的是道而不是术。道是最根本的,是形而上的,是唯一的,也是不变的。如果圣贤人没有见道,是不会妄言见道的。事实上,深入学习圣贤就会知道,道只有一个,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国别的圣贤,所见的道都是一个,只是因为教化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一切圣贤教育的宗旨都是让人破迷开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人间为什么有诸多的苦?是因为人会造恶。人为什么会造恶?是因为迷而不觉。所以,要想社会和谐安定,一定要从开启民智入手,破迷开悟了方能断恶修善,断恶修善方能离苦得乐。这是一切圣贤人的教诫。
古圣先贤的智慧不是一般人想当然的那样简单,对此没有一种虚心接纳的态度就不可能获得。圣贤人劝人为善,绝不是仅仅出于善良的愿望,更不是唱冠冕堂皇的高调。在圣贤人那里,最高的德行和最高的智慧是完全统一的,正如孔夫子所说:“择不处仁,焉得知(智)?”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人须要明了:首先要虚心学习圣教,依教修身,开启自己的智慧,获得豁达自在的人生;继而开启被教育者的智慧,促进社会的和谐美满。
古圣先贤智慧的精深处固然妙不可言,但浅近处却是人人可以理解。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智慧呢?浅要地说,就是正本清源。圣贤人总是从因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造因时慎之又慎,在解决问题时,也总是力图从根源上解决。《周易》说:“君子以作事谋始。”《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由此看来,圣贤之道并不复杂,这是人人都懂得的常识。但是当人们面对复杂的社会人生现象时,往往就不能明了其中的因果关系了。学习圣贤之道可以让人将复杂的因果关系了然于心。
复杂事物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极其简单的起因。《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智慧的人总是在细微之处就谨慎行之,不让问题产生。产生了问题再去解决,已经不是上上之策了。可是现代一般人不懂,往往是因上不慎,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解决问题上了。重法治轻德治就是这种偏颇的体现。实在讲,法治好比是医药,是病产生以后才用的,德治好比养生和预防,可以让病不来。两者比较,是病不来好呢?还是病来了治疗好呢?《孙子兵法》中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现代许多人往往倒果为因,看到社会产生道德滑坡的问题时就认定这是法制不健全带来的恶果。这种见地极其偏颇,就好像医生把病因归结为缺乏治疗一样的荒唐。当然,现代社会法制建设的确非常重要,因为病已经来了,社会道德已经滑坡,此时道德教育的确有些远水救不了近火。这就好比洪水来了,只能严防死守。此时去治理上游的土地沙化,退耕换林,无法救眼前的燃眉之急。但是,洪水过后该如何呢?总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由此可见,对付洪水的上上之策还是严防死守。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圣贤人“无为而治”的高度智慧。一切从因上着手,顺应天道,自然就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果。圣贤人看出,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社会,一切问题根源于人的欲望膨胀。膨胀的欲望会障碍智慧,导致人们作出种种错误的抉择,这也就是先人常说的“利令智昏”。所以,一切圣贤都叫人节制欲望。现代人往往多受西方理念的影响,用满足欲望的方式解决问题,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殊不知这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因为人的欲望会膨胀,其速度远远大于物质生产的发展,这就是先人所说的“欲壑难填”。这也就是当今为什么物质生产空前发达而人们的危机感却日益深重的原因。圣贤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把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放在了首位。
这种理念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落到实处却很艰难。不过我们应看到,在古代圣贤人主政的社会里,社会风气的确得到了净化,的确出现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升平景象。这是因为圣贤人不仅能够把握总体原则,还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确实显示了智慧的体用圆融,理事无碍。“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总原则。如何落实呢?要仰仗教育,即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学的落实一定是从娃娃抓起,不仅要培养孩子的正见和善心,更要一点一滴落实在处世、待人、接物的日常行为上。那么正见、善心和善行从何处开始培养呢?圣贤人教我们从孝道开始。《论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以孝道为本,体现了古圣先贤“修齐治平”的大智慧。现代人通常不强调“孝”,而是强调“爱心”。表面上看,爱心似乎比孝道更加博大。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孝道的培养才真正体现大智慧。
现代人讲的爱,含义很杂,并不全善。爱情、爱好、爱子女、爱宠物等等都叫爱,但这些都是私欲的爱,不能算作善。父母对子女的爱似乎无私,但这是一般动物都具备的。连子女都不爱,那是禽兽不如;但爱子女却还谈不上道德境界。而孝道就不一样,动物中几乎找不到孝子,这是人高于动物的地方。浅层次的孝道尽管局限于父母双亲,并不博大,但这恰恰是善的发端,一切的善以此为基础。正所谓“百善孝占先”。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能真爱别人吗?能真爱国家吗?当然,孝道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一味顺从父母和照顾父母的生活。作为圣贤教育的核心理念,孝道的含义极其深广,从养父母之身,到养父母之心,再到养父母之智,并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将爱扩大到全人类,即所谓“大孝于天下”。道德的至高境界,也就是孝道的圆满。古圣先贤不遗余力地抓孝道,从娃娃抓起,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成为“礼仪之邦”关键所在。
圣贤人总是从根源上看问题,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孝悌之道落实了,家庭就和睦,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社会就和谐。当然,孝道不会凭空建立,要靠教育,尤其靠家庭教育,靠父母的言传身教。而身教往往又重于言传。可见,夫妻关系是否和谐又是决定孝道能否落实的关键所在。《礼记》中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这里的“夫妇”,既指狭义的夫妻关系,也指广义的男女关系。男女关系出了问题,夫妻关系自然就难以和谐;夫妻不和,子女的德行教育就难以落实。试看当今社会,离婚率高的地方,青少年犯罪率也高,这就是明证。古人所谓的“万恶淫为首”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现代社会离婚的家庭不少,不和的家庭更多。成年男女在职场拼搏,很少有心思、有精力管到子女,即便抓教育也是偏重知识方面。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现代的教育,授业解惑的工作往往兢兢业业,但恰恰忽略了传道,以至于世风日下。既然中青年人忙于事务,一时难以学道,老年人则可以更多地承担起学道乃至传道的责任。古人常说:“暇满之身难得。”意思是拥有闲暇和健康的身体是难得的福报。老年大学的学员,一般都有“暇满之身”,但这种难得的“暇满之身”要用在道上才真有意义。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言下之意,若“暇满之身”不用在圣贤之道上,将意味着空过人生。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经过一段时间粗放型生产模式的运作,我国积累了相当的国力,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安全问题以及社会治安的问题。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趋利心理日益膨胀,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的现象日益严重。打开国门,中国人走向国外,在享受祖国富强的自豪感的同时,所展现的文明素养令人堪忧。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已经无可回避地受到了世界的关注,人们对中国在世界格局所应发挥的作用有着越来越多的期待。
中国的经济腾飞令世界震惊,中国的崛起将意味着什么,世界在关注的同时,也在猜测,在疑虑。世界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关心中国的文化走向。作为唯一严格意义上的文明古国,中国将展示怎样的文化形象?这一点,党和政府注意到了,在提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的同时,在许多国家开办孔子学院,以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这是极富远见卓识的创举。然而,孔子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国人知晓者不多,孔子学院真正从事的主要是汉语教学。我们国人的文化观念主要还是西方式的,对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反倒比较陌生。中国人走向世界,要拿出本民族真有价值的东西,目前看来很难。一个缺乏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势的民族,这已经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就目前而言,中国人面对自己祖先的文化还得像小学生那样的从头学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八荣八耻”的提出正说明社会上道德仁义方面的缺失已经相当严重。
和谐社会有赖于民智的开启。一切问题的产生在于缺乏智慧,一切问题的解决在于拥有智慧。人生的智慧越高,生命的质量也就越高。而在人生智慧方面,中国的古圣先贤无疑是令人敬仰的。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在德行还是学问方面都是举世公认的大家。然而面对孔子时他也感叹:“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的确蕴含着极其深邃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又并不是高不可攀,它往往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周易》中说,道这个东西,“百姓日用不知”。《中庸》里也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就在身边;智慧,心中本有。借助古圣贤的教育,愚钝的迷雾就会消散,智慧的灵光就会彰显。
音 乐 与 人 生
——吴守一教授音乐讲座随想
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供稿
2007年4月28日下午,和风软雨,江苏大学讲堂群101报告厅内,舒爽宁静。吴守一教授在给师生们做《音乐与科学技术》的讲座。这是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组织的年度首次大型活动。教授讲得投入,大家听得出神。讲座的中心意思就是“音乐与科学技术结合,人生就有了乐趣”。教授从最基本的音高、音强、音色与物理学中波的原理说起,一直说到了音乐与科研、工业、农业、畜牧业、渔业、医疗业等等方面的不解之缘。还不时用口琴当场吹奏一些曲子,优美的旋律萦绕大厅,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本次讲座的教学手段也正体现音乐与科学的融合,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成了本次讲座的又一亮点。从音乐素材和图片、动画素材的挑选,到界面设计的美观,乃至各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无不显出艺术与科学的浑然一体。最后,吴教授让大家欣赏了一段法国的音乐喷泉:女声的悠扬,男声的雄浑,时而轻言低诉,时而高潮迭起,大银幕中的喷泉也像是一队队身着白纱的舞女,婀娜多姿。音乐与影像的交融,给人以陶然若醉的视听享受。
此次活动是我们盟内同仁们期待已久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吴教授就给师生们开过音乐讲座,那时他仅凭一台四喇叭录音机的简陋设备,就把讲座开得十分精彩,不仅讲堂里座无虚席,而且走廊里都站满了人。盛况如此,以至于令人一直难以忘怀。
熟悉吴教授的人都知道,音乐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伴侣。甚至于可以这么说,吴教授的人生便如同高雅的交响乐一般,丰富而又美丽。论学术,他不仅在江大赫赫有名,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他是全国第一位农产品加工工程学科的博士生导师。但我们暂且不谈他的学术造诣和成就,只说他的生活态度。教授很谦和,大家平时只叫他吴老师,他乐于接受这样的普通称谓。70多岁的吴老师,头发花白,但精神很好,常常穿着夹克衫、牛仔裤,具有年轻人一般的活力。他有学者的风度,却没有学者的架子;学问好,却淡泊名利。他与研究生合作搞科研,常常把自己的名字属在后面。
他是一个工科的教授,却在人文和艺术方面有着深厚的修养。他认为,事业的成功靠创造,而伟大的创造离不开两个坚实的基础,一是科学素养,二是人文精神。为配合学校的素质教育,他为工科的师生作了《谈谈人文素质教育》的讲座。
江大有人对吴守一教授作了这样的评价,说他是一个很会生活的人。这绝不仅仅是指他周末有时带着老伴去爬山,也不仅仅指他平时吹吹口琴什么的。说吴教授很会生活是指他向来是把工作看作生活的一部分。他搞科研,从中获得了创造的乐趣;他热衷于教学,这在有些人看来是做了无用功,而他乐在其中。他常常说一句话:“这帮学生真可爱!”想想,当一个教师觉得学生真可爱的时候,教学还会是苦的吗?工作和生活还有什么分别呢?
业内人都知道,对一个高校教师来说,科研是硬性的,它的成就高低跟教师个人的职称、地位、荣誉直接挂钩,而教学则相对柔性得多。人人都知道重科研轻教学不对,但这种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然而吴守一教授热衷于教学,专业课讲得棒自不必说,他开设的创造学课也极受学生欢迎。就拿此次讲座的多媒体课件来说,那样精美的界面,那样方便快捷的交互响应,不仅需要相当的艺术和技术能力的支持,而且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一切,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尤其是对于已经退休的吴守一教授来说,没有任何的功利价值。然而吴教授乐此不疲,因为在他看来,工作就是生活,热爱工作就是美好的生活。
40年代女作家陈学昭有一部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内容姑且不论,单就这个书名就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工作着是美丽的,这是一种人生境界,它不仅代表一种工作的热情,更代表了一种生活的智慧。它既要求我们保持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又要求我们拥有发现工作美丽的睿智。罗丹说:“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人生一世,谁不愿幸福地走一遭?碌碌无为,尽管轻松,最终必有遗憾;自我奋斗,虽有成就,毕竟烦恼不断。只有发现工作的美丽,生活才充满鲜花,天地才豁然开朗。
法国思想家欧文有句名言:“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我们说此话陈述了一个事实,却没有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幸福。怎样才能幸福呢?答案总不外乎“热爱工作”,吴教授的人生态度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想想看,人除了睡觉,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假如一个人不喜爱工作,觉得是件苦差,只是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工作,那他的人生会幸福吗?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社会上也有人说,人活活个感觉。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生活的真谛。看一个人是不是幸福,不用看他名有多高、官有多大、钱有多少,只看他是不是常常快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淡薄名利的人,奉献多,却享受了真正常乐;追逐名利的人,患得患失,争得了小利,却失去了快乐和幸福。
话是越说越远了,但由头确是音乐讲座。讲座虽只两个小时,其中蕴含的人生意味却让人咀嚼不尽。愿吴教授的讲座长存我们的记忆,愿吴教授的人生态度唤醒越来越多急功近利的人们。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
——纪念爱国词人辛弃疾逝世800周年
高良润(镇江民盟六、七届副主委)
今年是南宋词人辛弃疾逝世800周年祭。辛弃疾(1140一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辛弃疾不论在气节、品行、智勇、文事、思想意识等方面,历来都得到了极崇高的评价,特别是在词的创作方面,受到了历代推崇。著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揖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66岁,在镇江任知府,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方千,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其词为: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中京口是三国孙吴一度建都之地。三国吴时始,在镇江置京口镇,故镇江又称京口。北固亭又称北固楼,在镇江北固山头,下临长江,形势险峻。此亭建于东晋,后来废毁,南宋孝宗时,守镇江府的官吏又把它在旧址上重建起来。自南宋与金国划淮水为界之后,京口便成了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辛弃疾在这里的山巅登楼远眺,他所日夜想要恢复的中原之地(神州),却全然不见。南北的交争,列朝的兴亡,如奔腾东下的长江之水一般。
吴主孙权(字仲谋)十九岁继承父兄业为江东主,做上了上万战士(“兜鍪”为战士的头盔)的统帅。时曹操已四十六岁,刘备三十九岁。孙权并不满足占有东南半壁江山,还在不停地出战争雄。与他对阵的尽管是曹操、刘备那样一世之雄,他也满不在乎。终令曹操也赞叹孙权驭军有方,“生子当如孙仲谋!.”作者的言外之意是:当今宋朝也只占有东南半壁,而在掌握军政大权的人物中,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的吗?
此词层次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且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毫无斧凿痕迹,这正是稼轩词的一大特点,而在这首词中,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盟员王瑞楠喜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五一”前夕,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江苏省总工会分别颁发2007年度五一劳动奖状、奖章。镇江市5个集体和13名个人获殊荣。 其中镇江市第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盟员王瑞楠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盟员景荣春、吴晓渊获镇江市五一劳动表彰
4月30日下午在市体育馆举行的2007年镇江市五一劳动模范表彰中,我市盟员景荣春、吴晓渊获表彰。
盟员王瑞楠老师被评为教授
近日,从江苏省教育厅传来消息,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名单正式公布,全省144名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榜上有名,镇江市有9名教师被评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这是江苏省首次大范围评定中学教师的教授职称,当选教师全部享受大学教授的待遇。镇江盟员、一中支部主委、语文教师王瑞楠是镇江市区唯一一个被评为教授的优秀中学教师。
镇江盟员参与培育航天蚕
盟员孙平江参与研究的,由我国首颗育种卫星“实践八号”搭载的两个家蚕品种,于5月1日在位于我市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国家蚕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孵化饲养。目前,在科研人员的精心呵护下,航天蚕F1代已进入大蚕期,蚕体健壮,生长发育良好。
江大盟员沈小平一家被评为智慧教育型家庭
盟员沈小平是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主任,妻子袁爱华在江苏科技大学任教,儿子沈梦奇就读于镇江外国语学校。这是一个祖孙三代五口人的大家庭,是一个温馨、和睦、民主、平等和友爱的家庭。采访这个家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这个家庭有着太多的“一”。在各种科技论文评比和教学竞赛中沈小平夫妇拿到的一等奖多得记者眼花缭乱。生活上是伴侣,事业上是“同学”,夫妇俩比翼双飞,共同进步,双双取得博士学位。生长在高知家庭,小梦奇也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连年是校三好学生。他有一句口头语就是:“我长大了一定要胜过爸爸妈妈。”
这个家庭在镇江市文明办、教育局和妇联共同举办的“同成长、双合格”创建活动中,和其他 97户一起被评为美好家庭。沈小平一家为智慧教育型家庭。
支部动态
丹阳总支召开总支委员会议 讨论确定2007年参政议政调研课题
2007年3月30日下午,民盟丹阳总支在丹阳市委统战部召开委员会议,讨论确定2007年参政议政调研课题。
会议围绕丹阳科教兴市、人才引进问题,各类人才引不进、用不好、留不住的问题,特别是高级实用人才引进留用问题展开认真讨论,最终确定《留好用好科技人才 促进丹阳经济发展》的调研课题,力争九月底完成调研材料。会议还研究讨论了民盟组织发展、自身建设等项工作。市委统战部林书云副部长、党派科汤国林科长也到会并作了讲话 。( 荆国南)
镇江民盟小教支部换届
2007年5月15日,镇江民盟小教支部换届会议在盟市委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小教支部的主委陆彩云主持,分管小教支部的副主委任一鸣参加的会议,小教支部的主要成员10余人到会。
会上,大家就新一届支部的领导人选进行了讨论和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并且对今后的盟务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更好的作好参政议政工作发挥自己的力量。
镇江民盟科技支部换届
镇江民盟科技支部于2007年5月16号下午在盟市委会议室进行了换届改选。
会议由科技支部原主委崔玉清主持,民盟驻会副主委佘其瑞和分管科技支部的副主委李鼎如参加了会议,科技支部的主要成员10余人到会。
会场气氛热烈,大家就新一届支部的领导人选进行了讨论和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了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宋平、孙成、孙兴宏均全票当选。会上李主委讲了话,对科技支部的盟务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民盟镇江四中支部换届
2007年5月16日下午,镇江四中民盟支部进行换届改选。会议在四中会议室召开,支部主委谢东根老师主持了会议,镇江民盟驻会副主委佘其瑞和分管普教的副主委任一鸣出席了会议,在职盟员全部到会。会场气氛热烈,大家就新一届支部的领导人选进行了选举,薛维杰、谢东根、徐芸当选新一届民盟四中支部领导。民盟支部改选也得到了校领导的极大支持,四中党委眭锁炳书记到会并讲话,他对中民盟在学校的积极影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表示定会积极支持民盟的活动。
|
江苏大学民盟三支部召开换届会议
2007年5月11日下午,阳光灿烂,江苏大学民盟三支部组织盟员参观了镇江博物馆,并进行了换届选举。
镇江博物馆珍藏了3万余件从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物和十万册古籍书及大量的古代名家字画,这些珍宝充分展示了古城镇江古老的文化沉淀和历史的发展足迹,盟员们深受感染。
参观结束,举行了民盟支部换届选举,镇江市民盟主委陈昆山和江苏大学民盟副主委陈祖爵参加了会议。按照民盟基层支部换届基本程序,上届支部主委何仁汇报了3支部上届工作总结报告、介绍换届准备情况和介绍候选人基本情况。经过推荐,王正和郑刚作为选举工作人员。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实行等额选举,当场唱票,三位候选人何仁、鲍勇、黄瑶当选,组成了新一届民盟三支部支委。在江苏大学民盟副主委陈祖爵主持下进行了分工。全体盟员报以热烈掌声,饱含着对新支部的无限信任和盈切希望。
最后,全体盟员在博物馆前合影留念,在一种祥和、团结、希望的氛围中结束了这次有意义的活动。(江苏大学民盟 黄瑶)
民盟江苏大学六支部进行换届选举
2007年5月18日下午,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第六支部在江苏大
学中山校区进行了换届选举。会议由六支部原主委卞新国主持,江大委员会副主委李君荣出席了选举大会,会场气氛热烈,大家就新一届支部的领导人选进行了讨论和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3名候选人沈小平、朱敏、赵晓均都以全票当选。
民盟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支部正式成立
2007年6月1日,民盟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支部成立大会在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召开。民盟镇江市委员会驻会副主委佘其瑞、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完旭东等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已退休的三位老盟员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发言;新任主任委员许林萍同志也作了表态发言。盟市委机关相关同志出席了会议。
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现有盟员8人,其中已退休5人,在职在岗3人。为了便于盟员开展活动,增强盟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根据盟章及盟省委组织工作的有关规定,决定成立民盟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支部。她的成立,将标志着民盟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盟务工作的新阶段。
江苏大学民盟委员会第4支部召开换届大会
江苏大学民盟委员会第4支部于2007年5月25日下午在江苏大学北固校区进行换届选举工作。当天参加会议的盟员有13人,江苏大学民盟委员会卞新国副主委代表上级组织出席了换届选举会议。
按照民盟基层支部换届基本程序,上届支部主委李君荣作了4支部本届工作总结报告、介绍换届准备情况和介绍候选人(李君荣、蔡小霞、张海方)基本情况。经过推荐,司渠元和张芸作为选举工作人员。进行了选举,由选举工作人员分发选票,回收选票,统计选票。
选举结果:李君荣、蔡小霞、张海方当选新一届支部委员。民盟江大委员会卞新国副主委宣布了选举结果,并主持了新支部分工。新支部建议分工为:主委:李君荣,组织委员:蔡小霞,宣传委员:张海方。
江苏大学民盟委员会第4支部
镇江民盟实验高中支部换届
镇江民盟实验高中支部于2007年6月4号下午在实验高中会议室进行了换届改选。
会议由实验高中支部原主委邵龙瑞主持,民盟驻会副主委佘其瑞和分管普教支部的副主委任一鸣参加了会议,实验高中的党支部书记到会,实验高中支部的主要成员7人参加了选举。
会场气氛热烈,大家就新一届支部的领导人选进行了讨论和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了新一届的领导班子,邵龙瑞、刘瑜、柴易蔚均全票当选。会上佘主委、任主委和张书记分别讲话,对实验高中支部的盟务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当选的支委也表了态,表示要不辜负组织的期望,积极做好盟务工作。
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第2支部进行换届选举
民盟江苏大学委员会第2支部于2007年6月5日下午在江苏大学本部进行换届选举。
按照民盟基层支部换届基本程序,上届支部主委张琪安作了2支部本届工作总结报告、介绍换届准备情况和介绍候选人基本情况。
选举结果为张琪安、林健、陈庶来当选新一届支部委员。新支部建议分工:
主委:张琪安,组织委员:林健,宣传委员:陈庶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