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服务 >

盟员赵铁志赴未管所宣教

时间:2007-09-14 10:18 来源:  作者:zjmm  点击:


      2007年9月13日下午,镇江盟员、二中教师赵铁志老师到市未管所,做了题为“关心他人   绽放青春”的讲座。该讲座是未管所五心教育系列讲座之三。
 
      讲座由高尔基给儿子彼什可夫的家信为引,提出“‘给’永远比‘取’快乐”的命题,然后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起,讲解关心和被关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需要。举例、引例讲解我们为什么要关心他人。最后结合实例谈了怎样关心他人——感恩、推恩、赞赏、尊重……青春只有在关心中才能获得最美丽的闪光。
听讲人一个多小时始终聚精会神的听讲,时而露出会意的微笑。最后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下面是讲座的全文: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受民盟镇江市委的委托,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年的普通教师,今天,我和大家一同来谈论一个话题,那就是——关心他人,绽放青春。
    看到这个话题,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100年前,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写给他的儿子马克西姆·阿历克赛耶维奇·彼什可夫的那封脍炙人口的信,在信中,作为父亲的高尔基写到:
亲爱的马克西姆·阿历克赛耶维奇·彼什可夫:
“你离开了,但你栽下的花却留下了;发芽吐蕊。我望着它,欣然想到,我亲爱的儿子卡普里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鲜花。
如果在你的一生中,时时处处总是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信念,(关于自己的)愉快的回忆,那么,你的生活将会愉快。并且易于和人相处。
那时,你会感到,你是大家所需要的。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满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取”快乐。
……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重视、被关心,但是,我们常常忽略掉关心他人。被关心是“取”,关心是“给”,我们都知道:被关心是快乐的啊,关心别人也快乐吗?为什么高尔基要说“给”永远比“取”快乐呢?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叫亚伯拉罕·马斯洛,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theor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马斯洛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全世界的公认,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个基础权威理论。他揭示了一个真理:在物质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我们就会有更高的精神需要。而在精神需要的层面上,爱、关心、尊重、信赖是其不变的主旋律。马斯洛理论第三、第四层次,强调了每个人都“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说得简单一点,我们都需要得到别人的爱,比如:父母、老师、同事、同学、朋友的爱、关心、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要得到这种关心、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你就必须付出你的关心、你的尊重以及你的信赖和对别人的高度评价。有给予才有收获,此其一;
在给予的过程中,在关心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会从别人的眼底心中感觉到他的感激、感动,也就是高尔基说的“那时,你会感到,你是大家所需要的。”这种感觉是我们本身的精神需要,在马斯洛需要层次里,它属于较高的等级。它会使我们的精神面貌得到根本的转变。一个清楚自己很重要的人,他的生命是丰满的,他会永远充满自信和睿智,能克服别人克服不了的困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青春是永恒的。此其二
但是,人们常常只会关心自己。
台湾的一位编辑这样写道:
不知你有没有想过,狗是唯一不用工作而能谋生的动物?母鸡得下蛋,牛得供应牛奶,但是,狗却什么也不用做,只是对你表示亲爱。狗从来没读过心理学,他一点也不需要。凭着天赋本能,也能在两个月内,借着对人表示关爱而赢得许多朋友;但人却很难在两年之内,因着吸引别人的注意而交到朋友。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断在向别人搔首弄姿,企图引起别人的注意。这些都是枉费力气的举动。人们根本不会注意你,也不会注意我,他们注意的是自己。当你看团体照时最先注意的是哪一个人?当你看榜单时,第一个先找谁的名字?当然是自己。
如果我们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想让别人留下印象,我们就不可能交到许多真实、诚恳的朋友。一位真正的朋友,不是用这种方法结交来的。因此,我们要关心别人,让别人觉得自己是受重视的,才能让人对你感到兴趣,若只是一味的在别人面前提到自己如何如何的,倘若是自己,也不愿意多听的。
所以要真诚地去关心他人的感受,思考模式,与在乎的事,让他觉得被重视,记得,【要让他人感到被重视】,这是一而再再而三提到的观念,唯有先让人感到被重视,才能慢慢将你自己的事分享予他人。而赞美他人,就是一种关心的表现……如果今天有一个朋友生病了,不管是熟识还是点头之交,能在对方最需要关怀时,给予一个真诚的关心问候,是最珍贵的。而事后,也可以再多询问对方的病情有无好转,一点一滴的关心,相信能够给对方一个相当温暖的感动的。
而我们也常常会感激那些曾做些小小的温暖举动的人,虽然只是小事,但真正回荡在心中的那种感动与感激,是给你再多的金钱也无法找到的满足。所以时时关心他人的人,必能受人敬爱与欢迎。
语言虽然尖刻,但是道理却很实在。
76年,前国家总理周恩来逝世时,万众挥泪、举国含悲、神州失色。为什么一个生命的离去会使十几亿人由衷地悲哀?那是因为,这个人用他的一生,关心着他的国家、他的人民。他用自己全部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鞠躬尽瘁,他以自己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人民的无私关爱,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由衷热爱。他的生命是伟大而又不朽的。他使我们更为深切的理解了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那首著名的诗作——《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因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这种尊敬不仅是来自于他的人民,甚至同样来自于他的敌人。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青春比生命更为短暂,但是,只要你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你的精神生命就是永恒的,你会永远被人们记住。可以说,周恩来的青春是不朽的青春,千百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子孙都会永远记住这个光辉的名字。
关心和被关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需要,而关心别人甚至能比被关心更能使我们获得精神的愉悦。
在网上看到了一位小学生的作文,这位小朋友的作文是这样写的:
这天是星期六,上午,蒋邯娇没有来上课。我当时以为她有什么事,便没有多想什么。
下午上英语课前,我在学校门口看见了她。只见她脸色苍白,连忙问:“蒋邯娇,你上午怎么没来,不是不舒服吧。”蒋邯娇说:“我生病了,我上午有点头晕,有点发烧现在好一点了,我还是准备来上课,所以就来了。”我听她说好了一点,也就放心多了。
可是英语课课间休息时,我看到蒋邯娇静静地坐在位子上,甚至有些发抖。我忙走过去问她:“蒋邯娇,你怎么了,又难过了吗?”她说:“我有点冷,并且头有点晕,的确很难受。”我着急了,说:“我送你回家吧,你这个样子实在是让人担心。”“不用了,我一个人可以的。再说你还有作业,真的不用了。”蒋邯娇连忙回绝。但是我实在是不放心她,坚决地说:“不行,我得送你,你不可以一个人回家。”
放学后,我送蒋邯娇回到家。结果她姑姑不在家,她奶奶也不在家。于是,我便去倒水给她喝,拿药给她吃,并帮她退热。
我给她讲笑话,帮她做一些事,一直陪她到6点,她姑姑回来了。我对她姑姑说:“阿姨,蒋邯娇下午又发烧了,您最好带她去看看医生。”她姑姑说:“谢谢你啊,同学。”我说:“不用谢,关心同学是我该做的。”
过了几天,蒋邯娇的病好了,我十分高兴。我现在才知道,原来关爱同学也是得到快乐的一个捷径。
    在关心他人中获得快乐,我想,重要的不是这篇作文写得好不好,重要的是,这个孩子获得了她一生最为重要的一个体验——关心他人是快乐的。因为这个体验,这个孩子的一生都将充满明媚的阳光。
    怎样关心他人?
一、学会感恩
基督教有感恩节,那原本是感谢神的,由此延伸到尘世间的感恩。讨论中国是否应该设立这样的节日也许有“崇洋”之嫌,但是,可以肯定,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会感恩。
从来没有一所特别的学校开设感恩课,可是作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我们受到的恩惠实在是太多了。父母给我们以生命,历尽艰辛养育我们,给我们以呵护和温暖,使我们得以成长,当然应该感谢。历史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成为我们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沃土,应该感谢。革命前辈浴血奋战,创建了我们的共和国,应该感谢。照耀着璀璨的灯光,享受着清凉的空调,不是应该感谢那些在黑暗的、令人呼吸不畅的矿井里劳动的煤矿工人和高温车间里的电厂工人吗?每每看到煤矿发生事故的报道,我就会痛心地想到,煤矿工人不仅用劳动的汗水,而且是用鲜血和生命为人们送来光明和温暖。
这些应该感谢的人,列举下去,可以是无穷尽的。扩大一些,在自然界里不也应该感谢光辉的太阳,和煦的微风,温润的细雨吗?
涓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顺理成章的事。深圳歌手丛飞,因为青少年时接受过别人的帮助,他的报答,是帮助了贵州山区一百多位贫困学生,使他们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也因此改变了命运。这些被救助的孩子,理应感谢丛飞。但是,其中也有一位大学毕业在深圳工作的被救助者,竟然说他每月只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无法报答这位病魔缠身,债务缠身的善良歌手。
像这样不知感谢为何物的人不是绝无仅有。有些人不仅不感谢父母,反而埋怨父母为什么不是高官,不是巨贾,没有给他带来权力和财富。西方有人为面貌丑陋而起诉自己的父母,也算把恩将仇报演绎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曾经从报纸上看到,一位官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一句非常意味深长的话。记者的问话里隐含着指他相貌平平,会不会影响工作的意思,他回答说:“关于这一点,我的母亲有不同的看法。”回答不仅机智,而且非常睿智、深刻。都说“儿不嫌母丑”,实际上是“母不嫌儿丑”。母爱的博大,确是三春之晖;子女的回报,不过是一滴水。但是在父母眼中,子女的涓滴之报,都是阳光,都是涌泉。一位先生在外漂泊十年,回家见到白发苍苍的母亲,他愧疚于十年没有伺亲,却让母亲有许多牵挂。怀着这样的心情,他问母亲对他有什么要求。母亲想了想,说让儿子陪她到街上走走。到了街上,遇到认识的人,母亲就含笑向人家介绍:“这是我的儿子。”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洋溢着满足以至骄傲的神情。不久儿子又回到工作岗位,仍是很少有探亲的机会。几年以后母亲去世了,儿子所能报答母亲的,似乎只有那一次让母亲得到的些许满足。
……
在我们感恩的清单上,还不应该忘记我们的老师。每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我们的成长年轮里都有从启蒙老师到专业导师刻下的痕迹。尤其是少年时代以前的老师,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给予我们关怀、温暖和期望。那些在清贫中坚守着的仁者智者,他们的一代又一代学生走向大城市,走向大洋彼岸,走向知识的金字塔尖,成为社会的精英分子;而他们一如当初站在三尺讲坛,默默无闻,只是每当我们回望时会看到老师们的发际间又多了几缕白发。
我在做班主任的时候曾经找过一个学生谈话,因为他顶撞老师,言词无礼,话里话外充满了对那位老师的轻视。我火了,对他说:你有什么资格看不起老师?因为水平吗?老师的水平再不高,那也起码是堂堂的大学本科学历,你是不是一定能考上本科?即便你能考上,你就能肯定你将来的水平会超过他?话说回来,即使你能有老师的水平,你这样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因为,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应该学会尊敬别人、爱别人、关心别人。你连自己的老师都不会尊敬,怎么指望你能去关心你的学生——那些比你更天真、更无知的人?这样说起来,你怎样都不可能超过你的老师,你又有什么资格瞧不起你的老师呢?
……
施恩不能图报。
施恩者所以不望报,在于他们自认只是履行应尽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应做的奉献;不是放债,不计算利息,投桃并不要报李。受到恩惠的人所以要感恩,是为了懂得亲人、社会、国家为我们做了多少。有了感恩的心情,我们即使遭受挫折,感觉到我们受到某些不公正的待遇,碰到一些无法逾越的障碍,也不会怨恨失望,更不会自暴自弃。
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的黎明,感谢春光融化了雪冰,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感谢生活赠友谊爱情,感谢苍穹藏理想幻梦,感谢时光常留永恒公正。感谢收获,感谢和平,感谢这一切一切的所有。
早上起来,看到窗外的阳光,你会感恩;吃一块面包,你会感恩;接到朋友的电话你会感恩;看到一只鸟在树上唱歌,你会感恩……如果你的每一天都在感恩的心情中度过,你还有什么不幸福的呢?
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感觉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爸爸妈妈对你的好要感恩,以后要好好孝顺父母;亲戚朋友对你的照顾要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自已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感恩,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美德。学会感恩,就不会因为所谓的不公而怨天尤人,斤斤计较;学会感恩,就不会一味地索取,一味地膨胀自已的私欲。
感谢生活的每一分钟和每一份赠予,你的生活会好起来,你的人生会更加多姿多彩。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感恩,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已的快乐。
感恩,不是压力,不是桎梏,更不是债务负担,而是催人向上的动力。人有感恩的心,会让你改变对人生的看法,对世事更深的了解,对生活充满更多的热情,你会发现自己同周围的人原来相处得那么得融洽,才发现原来在你看来非常讨厌的人,也会可爱了很多。
北京东明成功人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创办人刘明先生这样说过:
说起人生经历,我曾经以为自己是个很不幸的人。贫病交加的灰色童年,学业中的拼搏挣扎,情感经历的曲折艰辛,前途渺茫时的抑郁寡欢。
很幸运的是,我逐渐从疾病中获得成长,在贫困中获得力量,在挫折中获得蜕变,在迷茫中获得心性之光,在喧嚣浮躁中获得安然自在。
现在,我自以为是个很幸福的人。因为我发现了许多从前被我忽视的:
   * 我有爱我胜过一切的父亲和母亲;
   * 我有相亲相爱、相互激励、相互扶持的兄姊;
   * 我有济危襄助、和睦相处的善亲友邻;
   * 我有对我爱如亲子、谆谆教导的良师;
   * 我有直言相谏、相互扶助的益友;
   * 我有对我充分信任、大力栽培的领导和前辈。
当然,我还读了一所自己最想读的大学,娶了一个自己最想娶的妻子,也找到了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心理咨询。
但是,我觉得最最幸福的是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信仰。
你看,因为有了感恩之心,刘明的世界从阴霾密布一下子变成了满眼春光。他的人生也从此生机勃勃。
学会感恩吧!我们从父母和师长那里学会感恩,我们还要教给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在感恩的心情中,我们定将成为更健康、更完整、更完美的人。
二、学会推恩
两千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孟子曾经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要像尊敬自己的老人一样尊敬别人的老人,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别人的孩子。
人类社会的存在,从它开始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人不仅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人的一切都必须受到社会的制约。
我是一位老师,老师是要教孩子做好事的,但是,我很少给孩子们讲大道理。我只是告诉他们,上车我会给别人让座、我会给乞讨的人掏出身上不多的零钱……
你有困难,告诉我,我会尽力帮助你或者和你一同解决。
三、学会赞美
智者给人以激励,愚者以冷水泼人。
给他人一个好名声去实现,他就会尽量努力,而不愿意让你失望。这便是激励。一句暖人心肠的善意鼓励,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让他从阴暗中走向阳光,同样,一句打击性的讥讽也可能把一个人推向生活的深渊。
智者对自己的朋友、亲人以及下属甚至陌生人都会加以鼓励之词,如:“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的”,“在我心中,你是最棒的一个,要多加油啊”,“我发现,在你身上有一种非凡的潜质……”;愚者常会对周围的人说:“算了吧,别瞎费劲了……”,“就凭你的智商,想过关,没门……”,“你实在太笨了,不适应干这行……”。
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人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曾经有一位父亲,带着已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孩子到心理学家那里去。那个孩子已经被严重灌输了自己没有用的观念。刚开始,不管心理学家怎样询问、启发,他都一言不发。心理学家一时之间也真是无从下手。后来心理学家从他父亲所介绍的情况和所说的话里找到了医治的线索。他的父亲坚持说:
“这个孩子一点长处也没有,我看他是没望了,无可救药!”
心理学家开始应用激励的方法。他找到了这个孩子喜欢雕刻这个爱好,甚至可以说在这方面具有聪颖的天赋,还颇有高手的意味。他家里的家具到处是被他刻伤的刀痕,因而常常受到父母的责备和惩罚。心理学家买了一套雕刻工具送给他,还送他一块上等的木料,然后教给他正确的雕刻方法,不断地鼓励他:“孩子,你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会雕刻的一个。你是个天才的雕刻家。”
从此以后,他们接触频繁起来。在接触中,心理学家慢慢地找出其他事项来激励他。有一天,这个孩子竟然不用别人吩咐,自动打扫房间。这个事情,使所有的人都吓了一跳。心理学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孩子回答说:“我想让老师您高兴。”
后来这个孩子真的成为一个雕刻家。
激励是人们进取的财富,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核反应堆。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凯苏拉多年从事心理咨询,曾经帮助许多失意者走出迷茫、走向成功。有人曾经问她:“你帮助他们改变命运,最重要的是靠什么?”她不假思索地说:“我使用的这种方法有种魔力,用它可以帮助哑人说出话来;帮助灰心失望者露出笑容;帮助受到挫折和不幸的人获得幸福……这种力量就是我们所知道的——诚恳的鼓励和赞扬。”
在一所学校高三毕业班的联欢晚会上,老师要求大家在纸条上写上自己喜欢的人的名字和原因(不能写自己),它竟让人发现:一句话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班里有一位模样平常、年龄偏大、学习中游、性格孤僻的农村女同学常被大家忽略和淡忘,一个好心的同学估计没有一个人会写她的名字。于是灵机一动,在自己的纸条上写下了她的名字,并编了一个关于喜欢她的理由——也许你并不知道你的美,其实,你的执著和聪明,是女孩子另一种味道的美,相信你一定能在事业上成功的。
当主持的班长念到这张纸条时,全班人都愣了,大家的目光一下子就转移到了她的身上,她更是没有想到会念到她的名字。她慌乱地抬起头,惊讶地望着班长,像是在问,这是真的吗?班长微笑着向她点头。同学们一齐为她鼓掌,掌声真挚而热烈。在这突如其来的“幸福”面前,使她脸色绯红,眼里闪烁着泪花。
在剩余的一个月时间里,她像换了个人似的,她终于第一次和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走在一块了,她开始和男生们大大方方地交谈,教室里有了她明朗的笑声,她从此对人生有了希望,对自己有了自信。
中学毕业后,她的同学都走上了社会,大部分进入工厂,成了一个令人自豪的工人,她也进入一个街道办的一个福利小厂。后来,高考恢复后,同学中有很多人考上了重点大学,但她只上了一所省内的一般学校,不过,后来她读到了博士后,成为一位农业学院的教授,而那些重点大学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便参加工作,度过了自己平凡的下半生。
    关心别人不仅仅是嘘寒问暖,不仅仅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伸出你的温暖之手,赞美别人、肯定别人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
四、学会尊重、信任、宽容和理解
在我的学生中,我可能是一位比较受尊重的老师。随便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
1)关于教师评比
2)关于和领导的谈话
曾经有学生这样问我,老师,你几乎获得了每一个学生的尊敬,你是怎么和别人相处的呢?我回答的就是上面几个字——尊重、信心、理解、宽容。
03年我调到二中工作,刚一接手的班级是一个举“市”闻名的班级——江南班。
五、因为关心,青春更加美好
一个小男孩已经拾了4年的饮料瓶了。他不是家里穷,也不是为零花钱少,而是为了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在这4年里,他历尽风风雨雨,先后捐出7000多元,800多本书。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关注,大家对他赞不绝口。
看完后,我对这个男孩产生了敬佩之情。他这么小,竟能做出如此之举,这不得不使许多人对他发出由衷的感叹。在这些年中,他遭受了许多人的歧视,也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他并没在歧视和赞扬之间徘徊,而是意志坚定地辛苦了4年,他不怕脏不怕累,为祖国挑起了重担,为人民做出了贡献,这是与他同龄孩子做不到的。
对于他的这种行为,有许多人对他指指点点,认为他是白痴、是傻子,把这么多钱捐给别人。可对他来说这无所谓,他认为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
他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人格值得我们尊重,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我们是跨世纪的少年,我们是21世纪的小主人,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好好的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最后,我想用一位小学生的作文结束我今天的讲话。这位五年级的孩子这样写到:
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心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心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心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心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人的本质是爱的相互存在。人的生活是与他人的相互交往构成的。关心他人,就是要求人们善于理解他人的处境,他人的情感和需要随时准备从道义上去支持别人,从行动上去关心帮助别人。
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给人带来喜悦或烦恼,带来幸福或悲伤,带来顺利或困难,带来成功或失败,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人都需要别人给予相应的理解和关心。  
你的父母应该是很关心你的。也许天天向你嘘寒问暖;你生病了,主动侍候;你有困难,主动帮助你;丢三落四时,父母是保姆;提笔忘字时,父母是老师;尽情高兴时,父母是小伙伴;心情烦燥时,父母是心理医生。他们的关心就在一点一滴中,你发现了吗?  
那你关心你的父母了吗?你记得他们的生日吗?你在他们劳累时沏过一杯热茶吗?你为他们洗过脚吗?你有静静倾听他们的心声吗?这些你的父母做到了,你呢?做到了吗?  
除了父母,你关心过被儿女抛弃的老人吗?关心过可怜的乞丐吗?你关心过一只受伤的小鸟吗?你关心过……  
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吧!学会关心,关心父母;关心老人;关心乞丐;关心……,关心一切需要关心的生物。我们需要别人的关心,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心。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需要你去关心。  
我认为如果想要得到幸福,那就应该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得到他人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关心他人更是一种幸福。 让我们一起去关心他人,并因此得到幸福。  
是呀!正如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温馨美好。
让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都在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过程中绽放出最美丽的颜色吧!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admin)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