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盟员风采 >

一个教授级的中学教师

时间:2010-11-25 15:15 来源:  作者:zjmm  点击:


    王瑞楠真的很普通,长相普通,身高普通,衣着也很普通,只是鼻梁上架着的那副眼镜让他透出点文气。王瑞楠其人到底如何呢?打开网络,输入王瑞楠,立即得到如下信息:王瑞楠,民盟盟员,镇江一中副校长,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镇江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镇江市第六届政协委员、常委。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盟员教师”称号。哈,很普通的王瑞楠好像不普通吗?

    走进一中校园,向人打听王瑞楠,你会听到,找楠哥呀,说的人笑嘻嘻的,听的人一头雾水。楠哥,这可不是香港系列电影《古惑仔》里的陈浩南,而是同事、学生对王瑞楠的共同称呼。应该说最早称呼他为楠哥的是他的学生吧,也许记不得是那一届的学生开始这个爱称的,但是,他的响应度可是很高很高的,瞧,校长、书记、新老教师都会亲切地唤他“楠哥”,也总能得到他亲切的应答声。而学生口中的“楠哥”,透出的是对他的尊重、敬佩、信任和爱戴。

    说起爱护学生,一般人会想到,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对学生嘘寒问暖吧。其实,这是很表面的爱生。“真正的爱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不管成绩如何,成绩不好的学生,更要看重他的优点”,这是王瑞楠对爱生的理解。他说,对老师而言,一个学生的失败是1%,而对家长而言就是100%,因为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不能改变学生,只能改变自己,努力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学生可能暂时成绩不好,你不能用短视的眼光看他,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他。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经历。他刚当教师时,教的是初中,班上有一个女孩,个子矮小,鼻涕拖拖的,衣着脏兮兮的,长的也不起眼,几年后,她成了幼儿教师,出落得亭亭玉立,落落大方。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事吧?不是说女大十八变吗?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呀。可是王瑞楠很震撼,他从中悟出了他的爱生理念:看人不能把人看死,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人,不能只看他现在,更要看他的未来。

    王瑞楠讲过一个小故事:曾经有这样一位女生,应该说她是一个成绩和纪律都很差的“名人”,但是我发现她有时读书声音特别响亮,齐读时,我都能分辨出她的声音来,而不少同学读书时,我即使站在他们身边也难以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为此我有一次曾经特地请大家静下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好好地表扬了她,并请她当堂朗读了一篇文章。事后有同学告诉我说,真想不到你会如此这般地表扬她。而这一番表扬也使得这位同学获得了一份意外的惊喜,此后她不仅读书更卖力了,而且学习也确乎比以前认真了许多。

    有一年王瑞楠半途接了一个高三班,因为与同学们接触的时间短,师生在感情上是有段距离的,如何尽快缩短距离呢?恰逢十一长假,王瑞楠就给每一个同学打电话,一方面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以“关心到家”的方式来感动学生。后来有家长告诉老师,自从接到电话之后,孩子一连四天没有出门,一直在家默默苦读。

    “爱”这个词发音很容易,张口就来了。但是,能让人体会到“爱”感受到“爱”就不那么容易了。

    每届都会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无视父母的关爱,无心学习,不思回报,有的甚至利用父母的爱心,以学习为由伸手要钱要物,搞得父母身心疲惫。针对这种情况,王瑞楠请他们再读朱自清的《背影》,孟郊的《游子吟》,学习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蒋士铨的《鸣鸡夜课图记》,给他们讲他父亲的故事,在班级开展以“我的父亲母亲”为主题的演讲,感人肺腑的诗情,催人泪下的故事,动人心弦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有位学生当场表示,我本来觉得用父母的钱天经地义,父母给我钱是理所应当,现在看来我太不懂事了。还有位学生说,再不好好学习,真是无脸见我头发花白的父母……。在这个活动中,王瑞楠既晓之以理,更动之以情,让学生在对父母爱心的回忆中得到震动,从而在内心世界里交织起对父母的感恩和愧疚。……

    王瑞楠1962年生于扬中市的一个普通农户家,正直淳朴的父亲、善良勤劳的母亲用自己的行动给了他深刻地影响。

    王瑞楠的父亲去世近25年了,可他总能清楚地记得,父亲在当生产队长时,他割了生产队田里的草,父亲看到了就一直追他,要他把草交到生产队。父亲到南京工作后,负责为单位采购了整车的光鸡光鸭,从家门口走过,别人叫他拿一只回家烧烧,他坚决不干。

    本来王瑞楠就兄弟俩,他在镇江,弟弟顶替父亲的职在南京工作,可现在他在扬中又多出了个关系密切的弟弟。这个弟弟本是一位在扬中打工的苦孩子,在扬中举目无亲,生存困苦,善良的母亲收留了他,给他吃给他住,为他张罗东张罗西,一直忙到为他娶媳妇,让他在扬中安家落户。母亲就是这么善良,在过去生活困难的时候,有要饭的来,母亲怎么也得给点,哪怕是一把米。

    作为市政协委员,王瑞楠同样十分认真地尽责尽职,那一份份关注教育、关注校园周边环境、关注学生行路安全、关注网吧管理、关注民生等的提案,那一次次精心准备、慷慨激昂、情真意切的发言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他。

    王瑞楠很推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师的知识越多,他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就越容易,他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和信誉就越高,孩子们就越把他当作知识之源而被他所吸引。”所以,他很重视自身知识的积累。为了教好课,他订阅了许多教学参考书和杂志,每期他都认真阅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刚结婚的他,房子很小,家里也没有书架,读过的书和杂志只好堆放在地上。每每在灯下备课时,忽然想到看过某篇文章对此篇课文的讲解很有见地,就去翻动书堆寻找,翻得满室灰尘,翻得到处是书,翻得妻子抱怨不止。然而,就在这样的困境中,他把课备出了精彩,这也促使他养成了阅读了好东西及时做笔记的好习惯。

    采访王瑞楠教过的学生,他们总异口同声的称赞“楠哥”知识渊博,造诣很深。“楠哥”教课教的不留痕迹,教得幽默风趣,教得通俗易懂。

    如今的学校教育一切为了考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凡是有利于考试的,无不为之;凡是不利于考试的,无不弃之。好生差生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分”字。分数高的在老师、同学、家长心目中就是一位好学生,他们的缺点要么忽略不计,要么被化小。分数低的学生就低人一等,他们的缺点往往被过多的关注或者放大。

    为了得到高分,学生往往埋头于做题目,总会轻视语文学习,总认为语文成绩提高难,可也不会很低。

    作为语文教师的王瑞楠每带一个新的班级,总喜欢给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他去学校小店买来一包白糖,带上二个透明的杯子,在学生面前给杯子里倒上清水,然后在一个杯子里加上白糖,问学生能看出区别吗?他说,从外观上看,他们没有任何的区别,难以辨别,但是尝一尝,就能分得一清二楚。读书,学习语文知识就是在白开水里加糖。就一个人而言,或者是人与人之间,读书与不读书,读多与读少,表面上可能分别不出,正如白糖水与白开水一样,但实质上一个是淡而无味,一个是甜蜜可口。所以只要你读书,就是在你人生的白开水中加糖,读的多了,糖自然就加的多,再无味的白开水也会甜美起来。

    王瑞楠还常对学生说,学习就像编织渔网,学得认真,网眼就会密实。用的时候就很有用,大鱼小鱼都跑不掉了。抓鸟只需一个网眼,可是只有一个网眼是抓不到鸟的。

    有一次考试,他教的班成绩很不理想,他就把学习、考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编写成一首诗发给大家,其中最后几句是这样写的:“对此成绩寝难安,真为大家捏把汗,安能分数不见长,使我不得开心颜。莫为我们相处短,情牵梦绕为哪般?苦口婆心是真心,唠唠叨叨莫嫌烦。而今发奋犹未晚,师生同乐俱欢颜。”结果这首诗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反响,不久就有学生把它放到网络论坛上。由于他非常注意从情感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可,并把一个相对薄弱的班级变成为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的集体,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有一个学生回忆起他,说了以下一段话:在理科强化班的岁月里,只乘下一门语文课还稳定地维系着人文养料的供给。楠哥的课,如同春风拂面。从容的讲解,俊逸的板书,略带一点儿扬中口音,让人感到亲切真实。大概是造诣很深的缘故,他讲解起古诗文来,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听着特别带劲。更不必说课上组织的配乐诗朗诵,分组话剧表演,原创近体诗会,把同学的名字嵌入对联,用乳名点人回答问题,讲到《阿Q正传》时亲自去市场淘影碟(并向老板再三声明不是《阿甘正传》)……在这些快乐的回忆里,老师像一个引导者,把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自己一直都是那个眯着眼睛,笑容可掬的——楠哥。

    教书与育人是紧密相连的,王瑞楠用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知识教书育人。他在教育、教学上的成就使他成为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在一篇文章中,他写道,语文育人,还应该有熏陶意识。语文不同于政治,语文课当然也有别于政治课。政治课上,思想教育是首位的,显型的,一目了然的。而语文课思想教育则往往处于隐形的状态,就是说这种教育主要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靠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的心灵的。所谓“隐形”,就是我们所说的“熏陶”。“熏陶”正是语文学科德育的特点。

    是教育,却没有教育的痕迹,是熏陶的佳境。所以熏陶绝不能避开文章本身,否则便犯了叶(圣陶)老所说的“舍本文于一旁而抽出其政治道理而讲之”的大忌,毫不足取。而应当深入文章的内部,让学生充分熟悉、感受、体会、领悟作品的形象,学生自能“心领神会”。这种“心领神会”大多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而是在活生生的形象上获得的,不仅容易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其次是感情优势,“文章不是无情物”,“为文者情动而辞发”,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情感世界。这里有对被损害、被侮辱者的怜悯之情(如《祝福》),也有对反动统治者的控诉和愤怒之情(如《夜》),有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如《背影》),也有纯洁高尚的夫妻之情(如《荷花淀》),有师生情、同志情,也有故乡情、爱国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应该也必须用好这感情的武器。一方面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在这块肥沃的情感的土地上,另一方面以情育人,通过情感的外现和内化感染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灵魂,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人心中都有向善的一面,恰到好处的表扬,能够激发起学生心灵的涟漪,从而达到激励、引导的目的。学校上课前有一套程序,老师说“同学们好”,同学们说“老师好”,老师再说“请坐”。有一年教师节王瑞楠去上课,像往常一样他照例说声“同学们好”,同学们说“老师好”,当他正准备说“请坐”时,只听得大家异口同声喊道:“祝老师节日快乐!”坐下后他对大家说:“今天我非常激动,因为大家的表现真的出乎我的意料,这不是哪一个老师的授意,而完全是同学们自觉的行动。本来我还常常觉得你们中不少人缺少礼貌,有人会直呼老师的名字,有人看到老师绕道走,今天看来我得改变对大家的看法了。”一番真情地夸奖,说得同学们面露喜色。说来奇怪,从此后,学生看到老师不再绕道走了,直呼老师名字的人也少了。

    王瑞楠刚做班主任时,因为年轻,又有一股子热情,多数时间都和大家在一起,同学们对他也不错,老师长老师短的,亲亲热热。但班级纪律有点乱,为此他感到很苦恼,全身心地投入,甚至有点巴结学生,他们怎么不领情呢?后来听了一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才明白个中道理。班主任和学生亲密相处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有一个度,那就是要亲密有间,师生之间的距离是随着亲近、熟悉程度而改变的,越是亲近,其间的距离就越短。只注意到与学生打成一片,同学们也就纯粹地把他当成大朋友来对待,从而丧失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削弱了作为一名教育者的管理优势。

    他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与学生可以走得很近,可以随和,但不能丧失原则;不吝笑容,但不能缺少严肃。曾经有位学生,成绩还不错,很得老师喜欢,但有一次竟当作大家的面说谎,同学们都看着,他知道这是一个对全班进行教育的好机会。就对这位同学说:“也许你今天的话骗得了我一个人,但是骗不了全班五十几位同学。”话音刚落,同学们齐唰唰地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他满脸羞愧地低下了头,事后他主动找到老师认错。

    现在的高中,因为高考的关系,选科分的很细。有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同学,原来的科目学不下去了,就转到了王瑞楠班上,来了还是不好好学,整天玩,总是理直气壮地说,身体是本钱,不能不锻炼呀。家长很着急,却又管不了。一天,王瑞楠把他和家长一起找到办公室说,我了解你,本来不想接受你转班的,与你父亲握了握手,我决定接下了你。你与父亲握过手吗?握一下他那长满茧花的手吧,然后谈谈感受。我不去罗嗦那过程,情真意切的方式终于感动了学生,改变了学生。

    我就用一位学生的话来结束本文吧。她说:王瑞楠老师虽然只教了我们一年的语文,但是我们都喜欢这位有人情味,用心对待教职和学生的老师。他上课幽默风趣,愿意做学生亲密的朋友,与我们一同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有个性的他让我们在取得满意的语文成绩时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在教给我们学习方法更教给我们做人的原则,我们会牢牢地记在脑海里,直至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佘其瑞

(责任编辑:admin)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