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盟员风采 >

精神的魅力:教育家丁石孙(二)

时间:2006-11-27 17:30 来源:  作者:zjmm  点击:


 [解说]

  这个钉子让新任校长丁石孙得到一个教训,凡事不经过细致深入地了解和民主决策是行不通的。那时,整个国家正好处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校园内也充满了纷繁复杂的矛盾。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要管理好这个大学校园,丁石孙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解说]

    1984年,在国庆35周年的庆典上,一支游行队伍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让境外媒体惊呼:中国迎来了一个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这群吸引全世界眼球的年轻人就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当年中文系的学生孔庆东也在队伍当中。

    [访谈]

    孔庆东:大家都知道八十年代那个时代,学生特别是北大学生比较狂。那时北大有八千学生,号称八千精英,觉得好像国家的责任都在我们肩膀上一样,有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劲儿。因为狂所以要求高,经常闹事,几点熄灯要闹一闹,包子不好吃也要闹一闹。学生和学校之间老是提出各种要求。有的要求是合理的,有的今天看起来有幼稚的地方。

   
 

    [解说]

    这是一群来自全国的天之骄子,他们被外界称为思想活跃而有点自大。但就他们提出的一些要求,在丁石孙看来,并不是无理取闹,有的意见还有助于他了解校园中存在的问题。他在会见校报记者时说,民主办校需要你们的监督,错误的地方可以指名道姓地批评。为了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他还给时任教务长的王义遒支了个招。

    王义遒:他就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他说你当教务长最好在学生里有点知心朋友。所以我就采取他的建议,就找了一些学生经常跟他们聊,他们也跟我反映学生里面现在想的什么,对学校教学有些什么想法、有些什么意见。

    [解说]而不久,学生的意见毫无保留地直接对着这位校长发表了。

    丁石孙:学生打个电话,把我骂一通。

    主持人:把您骂一通?

    丁石孙:说你这个食堂办的如此糟糕,说您应该亲自来看一看,来吃一顿。

    主持人:学生直接把电话打到您办公室去。

    丁石孙:打到我家里。

    主持人:打到家里来?

    丁石孙:学校里都是公开的。

    孔庆东:跟食堂有关的抗议,校内的对话不止一次,在我进大学以前可能前辈同学已经进行过了,我们不过是继续进行而已。

   丁石孙:一个人要是一天去三次食堂,三次都很不愉快,我说这学生肯定要发火。

    主持人:一定要把火气发在某个地方。

    丁石孙:所以就不得安定,我认为食堂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主持人:那您准备怎么改革?

    丁石孙:我准备从体制上头改。

    [解说]

    谁都没有想到,这位新任校长的改革是从学校食堂开始的。22年后,我们能够真切地看到这里令人惊叹的环境和管理。当然,同学们并不知道,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位校长的能力和时代的完美配合,才使得他们生活中这一重要的场所有了脱胎换骨的深刻变化。

    [访谈]

    丁石孙:过了两年多,北京大学的食堂在全北京市都可以说得上。

    主持人: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其实我对北大的食堂还是满意的。那时我经常会串着食堂吃,在这个食堂吃一个月,吃腻了换下一个食堂,转了一圈回来的时候,所有的食堂还都是新鲜的味道。所以这个时候我反而有点理解您刚才说的,您当北大校长给自己定的目标,实际上就是一个慢工细活的过程。

    丁石孙:对,所以我经常跟学生对话,这是我工作方法之一。譬如说我过一段时间我会找七八个学生,而且都是学生里的活跃分子到我办公室来。

    主持人:您指的活跃分子可能包括?

    丁石孙:想法比较多。

    主持人:正面帮助你工作的,也包括反对你的。

    丁石孙:反对我的,让他们发表各种意见,包括对学校的改革有很多想法,也有很多比较偏激,我就采取说服的方法。我就举例给他们看,用我亲身的体会,我就说以北大这么个局部,做一件事情都如此困难,我说你们可以想想,国家要推行点改革会有多大的困难。我说你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我觉得我这都有效果的。

    主持人:其实您是希望让他们有一种宽容、理解、和谐相处的心态。

    丁石孙:不能偏激,而且要理解国家面临的困难有多大。

    [解说]

    和学生对话,这是丁石孙与学生之间心灵交流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一位管理着上万名师生的校长来说,这种平民作风也给他带来另一种烦恼。

    [访谈]

    丁石孙:我当了校长之后我就发现这个校长办公室没有起校长办公室的功能,就是说校长办公室应该能够帮助校长处理很多小事情,所以我就把校长办公室做了调整,小秘书在前头,大秘书在当中。

    主持人:分了几道防线。

    丁石孙:所以我记得有一次,化学系的一个学生干部下午闯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就推门进来。

    主持人:您当时在办公室。

    丁石孙:在办公室。

    主持人:您怎么说?

    丁石孙:我说还有事吗,现在没有时间跟你谈,

    主持人:我想当时他的表情肯定会很失望。

    丁石孙:失望,他当时没有想到我会对他这么说。结果他就走了,他回去给我写了封信,他说你架子太大了,他说明明你坐在这儿,你却不跟我谈话,你这样跟我们学生的距离拉远了,我记得在这封信当中他对我很有意见的。当天晚上我亲自回了他封信,我认为我必须亲自亲笔写,我就告诉他,一个人的工作方法一定要科学,我说如果不科学,别人随时都能把我事情打断了,我就没法工作。我说这是科学的工作态度,而不是对你个人的问题。结果从此以后他就变成跟我很好的朋友,他就接受了我这意见,我说你以后要找我,事先跟我约好。

    主持人:您当时的秘书一共有几道防线,记得吗?

    丁石孙:三道。

    主持人:三道防线,这种方式当时学生或者说学校的一些老师们,他们会不会有意见,其实丁校长很有架子。

    丁石孙:他们不觉得,因为我平常跟他们相处就发现我没有架子。包括校长办公室或者小秘书,有的时候有空我也经常跟他们聊聊天,我也跟他们说一些心里话,这样人家对我说话就比较随便。所以经常我做一个决定,我跟我的小秘书,他就敢于提出说你这样做可能会有不好的影响,我就改正了我的做法。所以一定要做到这样,所有人面前什么话都敢说。

   
  在北大校长办公室

    [解说]

    丁石孙的民主作风附和北大的一贯气质。蔡元培校长在任时期,就倡导“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这种民主自由的学术思想也造就了北大校园的人文精神。

    在八十年代,北大学子们进行着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和讨论。但是如何既保持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的优良传统,又引导他们不偏激过格,这对于数学家丁石孙来说无异于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1985年9月,刚开学不久学生们就给校长出了一道难题。

    [访谈]

    孔庆东:80年代的时候由于中日关系的问题,9·18大家要游行,要表达民意、民族感情。当时还没有游行示威法,丁校长主张要通过外交途径。

    丁石孙: 9·18学生要上街,我劝他们,我就说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我比你们要清楚地多,因为我家里很多人都受过害。我说但是外交问题不能凭感情用事。讲了两个钟头,我把我的意见都说了,我觉得采取这个方法比较好,还是要将心比心,跟大家谈心。

    主持人:学生们当时对您这种努力,这种工作方式他们态度是什么?

    丁石孙:当时把我大骂一顿。

    主持人:把您大骂了一顿?

    丁石孙:大骂,贴了许多大字报。

    主持人:贴大字报骂您?当时您看了以后心情怎么样?

    丁石孙:这倒没什么,我觉得这可以理解的,学生当时对我非常痛恨。

    主持人:可以理解归可以理解,但是您这样工作总得要追求这种工作的结果,当您看到您的劝说得到是学生这样的反应,您很失望吗?

    丁石孙:不,我觉得学生也需要一个理解的过程,你刚才说我就能够得到学生的拥护,那也是我等了一段时间。

    孔庆东:学生总是会有看问题偏激、不全面,但他不会急于为自己解释。我这样做是怎么怎么,我是为你们好啊,他不会这样解释。从这个不解释中能看出他有这个自信,我自信我做的是对的。

    [解说]

    那时外界对大学生,特别是北大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但丁石孙还是以这样的自信予以回应。赵春来,北大数学系教授,从五十年代就是丁石孙的学生。

    赵春来: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命运,有些人把学生说成是追名逐利,他说这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就是要国家富强起来,出发点是好的要爱护他们,如果学生不关心国家的命运,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前途了。

    [解说]

    但是丁石孙明确反对学生们有过激的行动,他也向学生们强调,任何言行都不能影响安定团结。但是这些血气方刚的学生们就像不服管教的孩子,让他为难。1987年,因为学校的管理问题,学生和校方发生了冲突。

    丁石孙:,当天晚上,大概四五千学生包围了我的办公楼,那时候情绪很紧张。我就跟同学们说,你们等我一段时间。底下学生就不耐烦,就说不要听丁石孙的骗我们的话,他是缓兵之计。

    孔庆东:我们当时年轻气盛,校长的话听不进去。因为我们不懂得行政的程序,以为校长说一句什么话他就能办得到,其实他未必能办得到,下边还有很多职能部门。这是我们现在才能够理解的。所以现在想起来,当时可能提了许多让他为难的要求,但是他总是特别耐心地,但是他又不是随便地退让,不是你们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他不是。

    丁石孙:我当时就很不客气,我说这话的站出来,我说谁说我是缓兵之计?我说你站出来说话。我说你们想一想我有没有说话骗过你们,我说我没有,这样学生情绪就稳下来。

    主持人:其实那个时候,您是在靠当北大校长好几年来积累的信誉在跟学生们说话。

    丁石孙:对。

    主持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信誉,学生实际上也是不会相信。

    丁石孙:不会相信。

    [解说]

    1988年,丁石孙在北京大学获得极高的声望,他经常和教师座谈,向学生们报告改革的措施;允许大面积的学生转系转专业;他还帮助学生会举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民主选拔。学生们把这段时光形容为生龙活虎的金色年代。

附:编导手记

    做完丁石孙先生的这期节目,竟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这于我是极少见的。原因不是因为节目完成后再没太多的机会见这位老乡,不是因为仅有的三次见面中结下了很深的感情,也不是因为采访中他说的话多么感天动地。都不是。这种怅然的感觉是因为这种怅然也无法说出。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特殊的时期,他这位北大校长经常处在风口浪尖上。但无论听到多少学生的骂声、看到多少不理解的举动,他都用长者的慈爱与宽厚温暖着未名湖、感动着未名湖。他期望通过平等的交流消除矛盾、填补沟壑。他的民主作风感人至深。

    在采访中他的每一句话让人感觉都是发自内心。他的话里头有自己的话,也有官话,但他讲得都很实在,而且依情据理,让人感到他的真诚直如扑面而来的春风。在真诚中对话,对话是有问必答,不躲不避。虽然这种个性让他在“反右”及“文革”中吃了许多苦头,甚至左右了他一生的命运,但直到现在身居高官的他依然痴心不改。用他年轻时喜爱的佛学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哪怕所有荣誉、地位都失去,哪怕经历再多的变化和干扰,山还是那样,还在那里。

    在我眼中,他的人生就像一杯茶,开始时闻着香,现在是饮着香。丁石孙说:我这一生是很平淡的,没有什么故事性。但这并不影响他深深地感动我们。                                                              

转自中央民盟网站

(责任编辑:admin)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