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质量
杨 晓 勤
(2013年10月)
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环境,克服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最近,我随同市政协调研组深入企业、开发园区和有关部门调研,并到省内外有代表性的低碳试点城市苏州、晋城考察学习,总体感觉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质量要求高,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面临的挑战多,各地、各单位都将其作为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问题在探索可行的路径和方法。就我市而言,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推进力度大,部分企业推动循环发展投入大,监管部门监测力度大,部分地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成效大。特别是全市低碳发展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碳峰值的确定、碳平台的搭建、碳评估的构想,切实促进了低碳镇江建设。但调研中也发现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让碳评估发挥作用?如何合力推进城乡环境质量的改善?如何创新机制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此,我就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方面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推动碳评估与环境评估实现无缝衔接
一是实行专家评估。由市发改委牵头成立碳评估专家组,做到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机制。二是实行碳评估前置。对引进的产业项目一律实行碳评估,把碳评估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从源头上控制高能耗项目和产能过剩项目的盲目发展。三是实行部门间有机合作。环保部门对碳评估不达标的不实施环评,对碳评估达标而环评不达标的一律不放行,形成碳评和环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2.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一是设立节能环保低碳专项奖励资金。主要用于鼓励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奖励。比如,我市专门从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的企业少、规模小、人才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滞后,建议拿出专项资金一方面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再比如,对船舶的技术改造可与加气站建设捆绑,作为奖励。二是突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建议在倡导绿色出行方面,加快编制和实施城乡一体的低碳交通规划,尤其是在确保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的同时,大力度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提高城乡居民出行便捷程度;加快建设LNG天然气加气站,实现交通工具低碳化运行;加快研究我市控制私家车发展方案,减少车辆污染排放,减缓道路交通压力。在对废弃物的管理方面,建议推动服务业领域的废物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加快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餐厨垃圾废弃物处理中心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三是强化对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的运行和管理。如,乡镇的污水处理厂要正常运行,污水支管网建设不到位的辖市区、乡镇要加快进度,保证有污水进,有达标水出。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对河流、农田的污染。不让乡镇污水处理厂成为检查考核的摆设,切实发挥其应有作用。
3.推动建立依法、科学、合理的机制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仅是政府行为,更应调动市场的力量积极参与,多措并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是重视实行制度化管理机制。一方面,应制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制度》和《碳排放管理办法》,使低碳发展制度化,使其长期可持续,不因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影响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将碳强度下降的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月度考核,年终按月度平均分值计算,不实行年终一次性评价。同时,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实行奖励。二是重视建立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相结合的机制。在低碳发展上,实行区域和企业的减碳管理,建立碳交易市场和排污权交易机制,提高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个人实施节能污染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循环发展上,重点推动企业内部的小循环,打造工业园区内企业间的产业生态链,提高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和循环利用水平;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建立农业发展生态链,打造循环型农业。三是重视推行全社会的参与机制。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在各类媒体开辟专版或专栏大力宣传,建筑行业倡导绿色节能建筑,餐饮行业倡导绿色消费,家庭倡导垃圾分类等。此外,建议镇江的全国和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有立法权的机构提出建议案和提案,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早日立法。
(责任编辑:zj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