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参政议政 >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时间:2012-01-12 13:49 来源:  作者:zjmm  点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镇江市委常委、我市市委书记李茂川在丹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丹阳要以“八个提升”为举措,着力打造“创新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和谐之城”,加快建成经济发达、生活幸福、社会祥和、城乡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并为丹阳市 “四城建设”献计出策,我们对丹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丹阳文化产业现状:
    近几年来,丹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立足区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深化体制改革,促进了丹阳文化事业,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文化产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日益显现,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减缓就业压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全市现有文化企业530余家,个体工商户3100余家,从业人员4.2万人。2010年实现销售额59.59亿元,增加值19.44亿元,占全市GDP的3.8%。今年1-6月份实现增加值14.48亿元,占同期GDP的4.07%,同比增幅达48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服务更加繁荣,文化消费更加多样。整体上看,全市以文化旅游、印刷复印、广告媒体、演艺、工艺美术、文化娱乐为主导的六大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主体框架基本形成。
    2.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完成投资5.78亿,同比增长271%,大幅突破近年来一直徘徊在1亿元左右的状况。今年上半年实际完成投资3.89亿元,同比增幅40.5%。目前,天地石刻园已基本完成道路、绿化,外装饰也基本竣工,争取明年4月开园接待游客。九里季子庙风景区投入6000多万元新建三期447户新农居,投入430万元建设北大门和游客接待中心。嘉山风景区已基本完成新三大殿土建工程。龙庆山庄暨接待指挥中心土建工程也已完成过半。重点印刷企业不断推出重大技改项目,如捷飞机电的外包装生产线、蓝和泰印务的高档五色胶印机、中彩印务的中朝合资印务会所等,投资体量大、装备水平高。
    3.重大项目整体推进。着力打造文化科技产业园、季子文化旅游、嘉山风景区、管山旅游休闲度假区、白龙寺生态园、尚阳数字影视产业园、动漫乐园、温泉度假休闲等一批重点项目,走文化产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之路。以尚阳数字科技、纯色影视摄制基地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迅速崛起,尚阳公司依靠海外博士团队开发的“巨幕数字影院技术系统”、“影片立体再生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纯色影视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的集影视拍摄、制作、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影视基地,在沪宁线上具有较大影响。
    4.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文化体制改革起步早、效果好,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亮点。目前全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进行转企改制。戏剧总团被中宣部列为全国文艺院团改革先进典型,今年剧团演出100多场,收入68万元。人民电影院通过改革增强了活力,今年放映收入历史性地突破180万元。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规划较滞后。目前市政府委托市发改经信委正在编制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结合这个规划编制,一定要明确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重大项目、主要产业基地,形成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体系,通过规划引领丹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政策体系不健全。近年来,国家、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2009年国务院推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7月省政府制定“关于加快文化产业振兴若干政策”。相比较而言,丹阳在对接上位政策等方面,尤其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财政支持、项目融资、人才引进、绩效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要尽快推出文化产业发展指导名录,在财税土地金融优惠政策等方面,制定出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实施办法,从政策层面来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3.专业人才缺口大。丹阳的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数量较少、层次不高,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短缺,迫切需要通过自主培养和外来引进相结合,以及制定落实一系列人才引进激励政策等措施,又好又快打造包括领军人才在内的人才团队,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缺乏有影响力的文化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虽然印刷等行业在全省有一定地位,但整体上文化产业规模化和集聚化程度仍然不高,缺少有较强品牌效应的龙头文化产业。大部分文化企业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急需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影视动漫等领域的骨干企业和自主品牌。
    三、抢抓机遇、讲究特色,在差别竞争中促进丹阳文化繁荣发展
    丹阳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文化资源丰厚。改革开放30年来,已发展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2010年实现GDP600亿元,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6位,整个社会已具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基础。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文化产业新提升,我们经调研认为,丹阳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与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与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基础紧密结合,突出文化旅游、演艺、工艺美术、印刷复制、广告传媒、文化娱乐六大重点文化产业,突出文化科技产业园、练湖西门历史街区旅游休闲区、嘉山文化旅游产业核心区、眼镜城高铁商贸区、中心城区文化产业服务区和数字网络传媒创新区六大重点产业集聚区,集中力量,集聚政策,协同推进。我们要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文化产业总体实力位居全省前列,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新增长点。为实现以上目标,在近期乃至今后几年要重点抓好下面几项工作:
    第一,强化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要聘请高水平专业机构、专家团队对我市“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精心规划,形成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体系,做到近期有项目、中期有目标、长期有远景。优化空间布局,突出地方特色,以特色文化为核心,规划布局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带。
    优化园区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对文化产业园区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打造、高水平建设。重点打造文化科技产业园(中华齐梁文化旅游区)、嘉山文化旅游风景区、季子文化旅游区、眼镜城(高铁)商贸旅游集聚区等四大园区,并在提升传统文化园区的基础上,注重打造新兴特色文化园区。
优化项目推进。目前我市已经在文化旅游、工艺美术、休闲娱乐、影视传媒等方面初步规划了16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要强势突破重点项目,以点带面,形成良好有序的文化项目推进态势。要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在专项资金和招商引资上下功夫。要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和管理,为各类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开设绿色通道。
优化区域品牌区域文化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稀缺性。要精心打造具有丹阳地域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精品,如正则绣、章绒、封缸酒等,通过创新改造,整体提升,特色包装,广泛宣传,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第二,壮大产业主体,拓展文化市场。
    壮大文化产业集团。针对全市目前缺少龙头文化企业的状况,积极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实行联合重组,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在六大重点文化产业里,整合文化资源,延伸产业链条,鼓励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速自身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10家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主动参与各类招商活动,积极稳妥地吸收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借助外力加速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水平,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销售领域。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合作,借力发力,培育一批有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
    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鼓励和培植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整合市场资源,参与文化市场竞争,增强实力,扩大规模。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民营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联合开发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
创办新兴文化企业开发经营演艺娱乐、动漫创意、影视摄制、艺术产品、广告策划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推动资本向新兴文化产业流动,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企业群。
    第三,完善人才机制,构筑智力支撑
    培养文化产业人才。通过委托、定向培养等多种渠道,输送一批优秀苗子进行学习深造。提高一线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丹阳地方培训中心、中等专业学校及教育部门共同培养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服务人员。聘请高等院校、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社会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文化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开展高层次专业化培训。
积极引进和聚集人才采取超常规措施,鼓励人才柔性流动,吸引高级人才来我市就业创业。完善公平公正的用人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做好文化产业领域高端人才的储备,着力造就一批文化企业家、文化创作人、文化经纪人。
    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引导主要文化行业成立全市性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实施行业统计、指导和管理,在周边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与行业协作。
    第四,加强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环境。
    认真落实上级有关发展文化产业各项政策精神,努力创造条件,采取灵活措施,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争取国家、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落户我市,争取上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我市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的投入和资助。制定财政、税收、土地等专项政策,扶持文化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和开展服务贸易。实行倾斜性金融信贷,优化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更好吸引各类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实行多元化投入政策,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和参与文化产业经营,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民盟丹阳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责任编辑:zjmm)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