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参政议政 >

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院前急救市场的建议

时间:2010-02-24 13:49 来源:  作者:zjmm  点击:


民盟镇江市委在镇江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的集体提案

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院前急救市场的建议
 
民盟镇江市委会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流物流量的不断加剧、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逐步变化,由此出现的公共医疗卫生事件、突发急病、交通事故等突发伤害越来越多。因此,提供快速、有序、优质的急救医疗服务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更是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最直接的体现。
    但是,由于医院间的恶性竞争,我市市区的三家公立医院和部队医院,在院前急救服务中通过在312国道和沪宁高速公路等驻点形式,甚至采取在市区流动形式,使用多个内部急救电话号码,争抢交通事故伤员的急救,时常出现交通事故现场来2辆救护车争抢伤员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卫生形象,同时也隐藏着巨大安全隐患和医患纠纷,是一种典型的不规范、不公益的现象。
    院前急救人命关天,事关民生和政府形象。因此,进一步规范我市院前急救市场已迫在眉急。
    一、我市院前急救市场存在的问题
    1.城市急救网络不完善。按照《江苏省基本现代化急救医疗中心(站)试行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120急救分站要按每20万人口设置一个。如果按镇江市区总人口(含流动人口)108万计算,应设置5个120急救分站,而目前我市只建了3个120急救分站(点),尚未形成合理的急救网络。
    2.市120急救中心急救力量严重不足。作为承担市区院前急救重任的镇江市120急救中心目前职工总数34人。对照《标准》“每辆值班救护车人员配备达到1医、1护、1担架员和1驾驶员、行政管理人员1名的要求”,按目前该中心现有的10辆救护车计算,中心应配备50人,而中心目前在职职工只有31人。因此,市急救中心从职工总数和每车配备的人数远未达到省《标准》,尤其表现为专职急救护士和担架员配备严重不足,一线急救人员长期处于超时超负荷工作状态。目前,为保证急救工作正常运转,该中心只能采取“12小时值班制”,以解决人员紧缺问题。
    3.多头管理的医疗体制导致竞争的无序。由于我市市区5大综合医院(康复、江大附院、二院、四院、三五九医院)分属地方、高校、部队三方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的医疗体制,加剧了我市院前急救市场管理的难度。加之我市医疗市场偏小,市区医院设置又相对过多,导致竞争性加剧。
    4.医院救护车超范围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区医院拥有的救护车共有8辆,分别采用在国道、高速公路定点和市区流动等形式,使用多个内部急救电话号码,从事院前急救工作。因此,市区院前急救难以做到统一指挥、合理调度,管理存在无序状况。
    5.违法行医现象存在。有些救护车实际配备的多是合同制医生,甚至没有医师执照,不能进行现场急救,给生命急救带来很大隐患。
    二、建议与对策
    1.进一步加强对市120急救中心的建设。建议市政府编办等部门加快急救医疗中心人员编制的落实。如政府有困难,可采取编外定员管理,以加强急救力量,保证基本的急救服务。
    2.切实规范院前急救行为。政府相关部门要坚决制止不规范的救护车从事急救服务行为。可参照其他城市做法,把医院的急救车辆全部划归急救中心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呼救号码,统一指挥调度。医院急救车人员仍然编属医院,一切待遇由医院提供,把确实需要的合作点(高速公路交警大队、312国道点等)保留下来,使之成为市120急救中心的补充力量,统一划入120急救指挥体系。
   3.建立“镇江市直院前急救建设基金”。可借鉴外地成功经验,设立“镇江市直院前急救建设基金”,在现阶段政府对院前急救事业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探索多渠道筹集急救建设发展基金。可依照市120急救中心每个季度向各医疗机构输送的患者数量,由医疗机构按一定比例拿出部分资金,建立“镇江市急救建设基金”,主要作为改善120急救设备、人员培训和维持正常运转,以提高急救服务质量。
    4.坚决铲除急救医疗服务中的不正当利益关系,保证公益性。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动态管理,加强120急救行风和医院救护车的管理,铲除不正当利益,保证急救公益性。
 

(责任编辑:zjmm)

[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