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英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它既要服务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又要服务于为培养优秀人才打好基础的任务。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人口素质的提高及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标志,这也说明了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我国从1986年便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这无疑是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基础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攻坚,数量和规模、硬件设施、经费来源等外部问题基本解决。但是,结构和质量、软件建设、培养模式等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因素成为目前的突出矛盾。换言之,人人“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人人“上好学”的问题成了当前教育的焦点。因此,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势在必行,是当务之急。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是什么?简单地说,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是指基础教育在资源投入一定的境况下,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新制度、改善管理、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布局、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开发和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共享率和使用率,从而增强学校效能、提高教育质量。进入新世纪,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越来越要求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用特色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谐养成,注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着实培养。也就是说,教育不仅要以规模来适应人民的需要,而且也要以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东西差异、城乡基础教育差异越来越大,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资源紧张和动力不足,辍学率高居不下,素质教育难以推进,课程改革难以深化。因此要使基础教育协调、和谐地发展,必须重视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培养模式”,“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揭示了内容,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进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大力提高教育质量。
为此,我们首先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德育不能成为薄弱环节。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各科教育教学中也要有机地结合德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陶冶情操,净化灵魂,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德育,使学生有理想,重品德,知荣辱,树新风,扬正气,讲奉献,奋发向上,健康成长,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合格公民和国家有用之才。同时,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从战略高度来看,素质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从教育内部来看,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教育实践无可辩驳地表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牵引机和助推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成功之举。因此,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素质教育是永恒的主旋律。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厚基础,重实践,全面发展。对于有些“先天缺陷” 、“营养不良”,但确有创新思维、个性突出的学生,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在引导他们注重全面发展的同时,尽量让其创新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也包含这一层面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做法是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本质体现。那种唯分数论的做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发掘、培养和脱颖而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着手,是值得首肯的。只有这样,创新的热潮源源不断,长盛不衰。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基础教育的宗旨是传承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否则创新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我们要努力拓展和谐社会建设中教育发展的空间。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也正如此,教育的公平才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阶段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形成更加稳定的体制性的教育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不可回避的。社会总资本和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比例越来越大,这种变化,已经开始使教育领域的矛盾和冲突日渐成为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的形态之一。从我市基础教育的现状看: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要,致使“择校”、“借读”之风愈演愈烈,家庭对教育成本的支出越来越大;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在拉大,尤其是城乡基础教育水平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接受教育机会的差异,群体性的教育差异,令人堪忧;居民教育消费观念不够理性,无节制的非理性的教育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结构性的过度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均衡,学生不能有效的利用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来思考我们基础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出路何在?笔者认为就在拓展社会建设中教育发展的空间。一是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教师与学生要转变观念,明确责任,政府提供的办学条件要基本平等,这能够给学校提供一个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学校才能去追求特色、质量,活力。二是加大投入,合理配置,实现教育横向与纵向的平衡发展;三是逐步整合城乡及校与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教育要反哺农村教育;四是合理调整教育资源结构,使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基础教育过渡,调控好高中阶段教育的合理分流。当然,教育公平不是教育的平均主义,它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先天禀赋与后天努力的程度不同慎重分配教育机会,使学生可以有效利用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最大限度地取得学业、实现发展,而不是根据家庭出身、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外部因素。
再次,我们要努力建设好教师队伍。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因为教育本身就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但教师肩负着这项工程中更为重要的责任,教育的荣誉与快乐使教师的工作神圣和赋有灵魂。我市有一支素质良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他们对我市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功不可没。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教师队伍也有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解决。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平衡;农村中学教师偏紧;教师的观念需要更新,继续教育必须跟上;职业技术教育队伍中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解决好,势必影响和制约我市基础教育的发展,不容小视。近年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校长送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评选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实验小学等学校把优秀教师送出去培训,这些做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教师队伍的建设绝不能仅此而已,应该更为务实更为贴近邵武的市情更为符合教育的规律去抓,因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重视、务实的抓好学校本级的教师培养是重中之重;创新培养理念,尤其是创新培养的机制刻不容缓;教师队伍的补充渠道要有保障,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队伍更应该不拘一格用人才;教师队伍的终身学习与提高应该有机制的约束……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寻找缘由,而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才可以为人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基础教育的基石,是广大教师的责任,也应该是广大教师的荣誉与快乐。
一枝独秀不如百花满园,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日益成为教育领域调整的重点,成为广大人们群众对于教育的期盼。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是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工作繁杂,任重道远。但我相信,只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勇于探索求真,敢于改革创新,我们终将迎来又一轮百花齐放的基础教育大发展的新高潮,真正办好人们满意的基础教育!
(作者系润州区教育局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民盟润州支部盟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