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动物防疫是畜牧业的基础性工作,是预防、控制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的有效手段。建设和完善动物防疫体系,提高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是实现我市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当前世界性的一些动物疾病诸如禽流感、疯牛病、蓝耳病、口蹄疫、高温病等的发生、蔓延,现行兽医管理体制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我市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动物防疫工作已经受到我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力度不断加大,防疫队伍不断壮大,防疫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免疫密度明显提高,防疫成效比较显著,有力地保障了畜牧产业安全和人体健康。2006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11964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736730的16.24 %,年均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畜牧业中获取的收入72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生猪饲养量达89.35万只,羊饲养量达24.57万只,家禽饲养量达3500万只。全市肉类总产量99750吨,禽蛋总产量21456 吨,奶类总产量18123吨。猪的存栏36.79万头,家禽存栏795.6万只,基本满足了居民的需求。但是,从当前我市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实际情况来看,动物防疫体系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诸如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晰、队伍不稳定等,这与全面加强动物卫生防疫工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的总体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业已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1. 动物防疫工作机构不健全。2004年世界性的禽流感疫情爆发后,全国上下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随之越来越高。党中央、国务院经认真研究,科学决策,于2005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对全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今年 10月,我市市一级已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成立了畜牧兽医局,已落实行政编制3个。而县区(除扬中外)、乡镇两级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迟迟没有进展。这种旧的体制完全没有打破,新的体制还未完全建立的状况,造成了动物防疫工作职责划分不清,体制运转不灵,基层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等待观望,直接影响到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基础还相当薄弱。一是乡镇防疫人员的结构极不合理。全市现有乡镇畜牧兽医站49个,职工总数660人,其中在编人员345人,占总数的 %,退休人员达325人,占全市乡镇畜牧兽医站防疫人员总数的 %。茅山老区,50岁以上的防疫员占80%,丹阳市乡镇防疫人员50岁以上的达51人,占总人数30%。高级职称只有4人,中级职称217人,初级职称及以下的245人,占 %。二是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工资和日常业务工作经费保障度低。多年来,我市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人员核定的是自收自支的事业编制(2004年,市政府按每个乡镇2名防检人员纳入财政预算,共192人)其工资福利待遇是靠乡镇畜牧兽医站所收取的防疫费收入支付。税费改革后防疫费收缴难度加大,乡镇畜牧兽医站收费逐年减少,加上国家对动物防疫投入资金较少,有相当部分的乡镇收不抵支。乡镇畜牧兽医站防疫员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经济报酬反差逐渐拉大。相当数量的乡镇防疫员由于得不到合理报酬,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对上面布置的工作牢骚满腹,应付了事,责任心不强,因此动物防疫工作的链条在乡镇环节衔接无力甚至断链,导致免疫质量和密度得不到保障。三是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退休人员多,社会包袱沉重。全市乡镇畜牧兽医站退休人员达325人,占全市乡镇畜牧兽医站防疫人员总数的 %。丹阳市乡镇一级畜牧兽医站退休人员总数达到170人,养老保险一项开支费用就达好几十万元,仅仅靠乡镇一级畜牧兽医站微薄的收入是无法解决的,这为下一步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留下了不安定因素。四是基层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差。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一些县(区)一级畜牧兽医机构已配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但与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基础设施就更差,如茅山老区一些乡镇办公用房还是危房。
3. 应急反应机制不完善。一是目前我市动物疫情测报方式、技术和手段落后,信息采集点少、信息量小。疫情报告统计周期长,时效性差,不能及时反映动物疫情动态,难以对重大动物疫病做出早期预警预报,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野外监测预警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二是隔离、消毒、扑杀、无害化处理等动物疫情快速处理设施设备明显不足。三是我市动物防疫应急反应机制尚不完善,疫区动物扑杀评估和补偿机制不健全。四是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制度尚未建立,难以满足应对重大、突发动物疫情的需要。
4. 动物防疫技术手段落后。目前,我市市级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普遍较低,装备不配套,难以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分离、监测等实验工作。一些县级实验室缺乏必要的二、三类疫病临床诊断设备和诊断试剂。兽药质量监察、兽药残留监控与安全评价等方面的设备落后,能力不足。 5. 部分群众对动物防疫认识不全面。部分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动物防疫工作的主动性,甚至还有些养殖户不愿意防疫。部分群众对畜禽疾病缺乏了解,错误的认为畜禽打过几种防疫针后就什么病也不该得,一旦有病,就片面地认为防疫针无效,对防疫效果产生怀疑。另外,部分疫苗注射后个别畜禽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发热、减食、产蛋量下降,注射部位肿胀、流产等,个别严重的由于出现急性过敏反应,抢救不及时而死亡,使部分养殖户对动物防疫有抵触情绪,甚至引发防疫部门与农户之间的矛盾。
6.防疫监督及屏障设施不健全。各级防疫监督机构缺乏必要的执法监督手段,防疫、检疫、监督工作力度不够。
二、对我市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几点建议
我市农村动物防疫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适应新阶段养殖业发展的要求,贯彻“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推进兽医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全面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动物防疫体系,增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整体水平,确保养殖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一)加快动物防疫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建立健全兽医工作体系为重点,完善市、县、乡镇三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优化重组各级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建立健全各级动物防疫技术支持体系。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合理划分基层防疫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相结合的新型兽医管理体制。整合社会兽医资源,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推行并稳定乡镇畜牧兽医“三权”归县管理体制,完善县、乡两级推广机构,拓宽业务功能,扶持壮大科技实力。
(二)建设高素质防疫队伍。机构编制部门要会同财政和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合理核定畜牧兽医工作机构人员编制,并对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要通过业务培训、竞争上岗和实行资格准入,提高兽医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履行防疫义务,确保体系建成后有效发挥作用。对从事兽医诊断、治疗、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人员,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认可制度。要通过建立兽医行业协会等方式,加强对执业兽医的管理,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三)落实防疫工作经费。完善动物防疫经费的财政保障机制。对兽医行政执法机构的运行维护费用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对技术支持机构承担公益性职能给予经费补助。同时,按照公共财政原则和分级负责的要求,财政部门要保证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检疫、监督、诊断、疫区封锁、消毒、扑杀、无害化处理以及兽药质量和残留检测等经费需要。要合理确定地方和养殖户在动物免疫和染疫动物扑杀方面的负担比例。 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有计划地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办公用房和仪器设备的投入,改善基层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待遇,让他们安心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
(四)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储备。政府要进一步增加对动物防疫基础研究和科研工作的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扭转我市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水平落后的局面。发挥各部门优势,统一组织、资源共享、突出重点、联合攻关,重点抓好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研究,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和监测技术研究,以及高效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究开发,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预测预报、诊断和控制技术水平。
(五)推进饲养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转变。当前,我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等传统落后养殖方式还很普遍。转变养殖方式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也是我市养殖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发展不同形式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要及时总结各地发展养殖小区的标准化养殖的农户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推进养殖方式的转变。 (六)建立激励机制,实施量化管理。对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实行评聘分离,工作业绩与薪金挂钩,按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实施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对工作成绩突出、贡献大的给予重奖;对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业绩极差的给予高职低聘或经济处理,以奖勤罚懒,调动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七)建立健全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风险保障机制。畜牧业是比较脆弱产业,也是风险很大的产业。随着自然灾害和疫病灾害的增多,畜牧业所承担的风险愈来愈大。仅靠一家一户的实力已无法承担。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落实现有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农户,建立健全畜牧业保险制度,以防范和化解风险。
(责任编辑:admin) |